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焦虑神经症以及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的治疗

(2009-03-13 11:58:41)
标签:

健康

保健

惊恐障碍

神经症

焦虑症

惊恐发作

分类: 学术分享

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德刚精神病学家Gebsattel(1938,转引自Jaspers1963)

 

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它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推动着人格的发展。

 

1894年,Freud发表了一篇论文,主张从神经衰弱里分出一个特殊的综合症:焦虑神经症。

1949年,Freud将焦虑分为三类:

1. 客体性焦虑(恐惧)

<1>原发的客体性焦虑

<2>继发的客体性焦虑:这不是客体的出现或者再现所引起,而是它出现的可能性引起的焦虑

2. 神经症性焦虑:意识不到的焦虑,是阻抑(repressed)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

3. 道德性焦虑:危险来自超我,被体验为羞耻和罪感。

 

注意区分两种不同的焦虑概念:当事人体验到的焦虑(现象学的概念)

                            当事人体验不到的焦虑(精神分析的一种理论构想)

 

焦虑症状包括三方面:

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称为漂浮焦虑(free-floating anxiety)或无名焦虑。

2)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

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竖毛、心悸、脸上发红发白、恶心呕吐、尿急、尿频、头晕、全身尤其是两腿无力感等。

 

只有焦虑情绪体验而没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任何表现,不能合理地视为病理症状。反之,没有不安和恐惧的内心体验,单纯身体表现也不能视为焦虑。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心理的东西本身可以变成身体症状,这一过程称为躯体化。

没有精神症状就不能诊断为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不论有多少躯体症状也不能构成精神障碍的诊断根据。

 

焦虑神经症有两种主要的临床形式,但二者之间并无截然的分界线,相互过度和重叠的情况并不少见。

1)广泛性焦虑:缓慢或亚急性起病,病程迁延,症状轻重常有波动。(漂浮焦虑、无名焦虑)

   焦虑的严重程度和持久性跟日常生活总的琐碎事件很不相称。焦虑的内容完全取决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变动,没有中心主题,也没有明确的社会倾向性。

 

2)急性焦虑发作,也称惊恐障碍:典型的急性焦虑或惊恐障碍是发作性的,发作的间歇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发作不限于任何特殊的处境,也没有特殊的诱因,所以是不可预测的。

   发作突然,出现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病人有强烈的恐惧,可有短暂的人格解体体验,常有死亡迫在眉睫的恐惧,或害怕自己发疯。发作时间一般10--20分钟。尤其是一身冷汗最为典型。间歇期病人叙述上次发作的经过,可以得出一副清晰的临床相。

 

3)创伤后应激障碍:介于急性焦虑反应与慢性焦虑神经症之间,称为精神创伤后迟发的焦虑障碍(PTSD,创伤性压力后应激反映失调)。精神创伤是异乎寻常的,也就是对几乎又有人都是创伤性的。如:地震、火灾、洪水、战争场面、重大的交通事故、暴力犯罪中幸免于难等。

   事情发生后经过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起病,这种创伤后的潜伏期是特征性的,如果没有潜伏期,那就是一般的急性反应。症状有三组:

a.轻度到中度的广泛性焦虑。警觉性过高,易产生惊跳反应,是特征性的。

b.反复重新体验精神创伤的经历。

c.情绪钝化和回避。

 

大多数病人都以完全恢复告终,但病程长短不一,少数可迁延多年不愈,甚至出现人格相应的变化。

 

烦恼:对过去的事后悔和对现状不满

焦虑:几乎完全是对未来的可能性的恐惧。病人时刻在等到不行的到来,不论什么事总是害怕会出现最坏的结局。也可称为“预支性焦虑”。

 

 

 

惊恐障碍,是指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首先筛查应激源;是否带有附带获益;其次筛查人际关系,情感工作等。

对于发作经过不能清楚地回忆起来,甚至有明显的遗忘症,便不能诊断为一次惊恐发作。
 
对于惊恐发作的治疗,宜先用药物控制症状,继而通过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来改善患者对惊恐发作的期待性焦虑,最后进一步分析焦虑背后的心理冲突,设法找到并解开心结,以彻底铲除惊恐发作的根源。
 
药物治疗  (开处方前询问病人过去吃过些什么药,剂量,吃了多久,副作用和疗效如何。)
抗焦虑药    苯二氮卓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常用佳静安定0.4毫克,在惊恐发作时即刻服用效果较好。
抗抑郁药    鉴于焦虑症病人近90%伴有抑郁症状,且抑郁的存在使焦虑症状加重。抗抑郁药兼有抗焦虑作用,因而,惊恐发作病人选择抗抑郁药非常必要,尤其是对病程较长者。通常选择兼有抗抑郁作用且副作用小的新型抗抑郁药,如百忧解、赛乐特。
 
心理治疗
1.开始准备阶段的交谈是为下一阶段提出心理学解释扫清道路。要避免过早和不结合病人的心理事实进行解释。通过交谈起到让病人排除器质性问题,和察觉痛苦是无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作用,最终使病人有可能面对一系列表面上不同而根本上相同的生活态度。
 
2.认知治疗:在急性症状缓解以后,对有明显焦虑性格的患者进行认知治疗,可改变患者的认知结构,理论支持:Freud的“力比多”;E.Berne的“P-A-C”分析;Maslow的需要层次论等。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痛苦,因此,态度的转变完全可以消除它。问题在于,态度的根子深深地扎在相对稳定的人格里。所以,“霍然而愈”往往是表面的和不持久的,而态度的根本性改变有赖于病人对自己不断深入的理解,用持之以恒的各种有效行动去面对生活。
 
3.行为治疗:纠正不良的行为模式,对于惊恐发作有远期治疗效果。行为治疗包括系统松弛训练、焦虑控制训练等,对于惊恐发作也可取得交好的治疗效果。例:EMDR;默数法等。
行动是焦虑的对抗剂。以自我训练为要素的治疗可以对焦虑症其良好而持久的作用。
 
对于焦虑症应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适当药物比较适合我国大多数病人情况。“吃药总比不吃好”是错误想法。药物充其量只是开始阶段帮助病人较易摆脱困境的“拐杖”,焦虑症跟病人的精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交谈的目的是使病人逐渐掌握精神卫生之道,主动地去改善自己的精神状态。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将来还会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痛苦究竟是心灵的疾病还是罪恶。”
                                                         
                                             ——Kierkegaard (克尔凯戈尔,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
 
 
 
 
以上内容均总结于:
2008年6月 第2版 《神经症》  许又新
 
【注】确诊各种神经症要综合考虑各种精神及躯体症状,不能凭借单一或者部分症状下结论。
以上内容仅供学术交流,请非专业人士不要针对个别症状对号入座,避免不良心理暗示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