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彼得•凯里《奥斯卡与露辛达》译者前言

(2012-05-07 15:09:48)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彼得&bull

凯里

奥斯卡与露辛达

前言

原著

曲卫国

文化

分类: 书摘连载

布克奖获奖作品

一场疯狂的赌博,两个狂热的赌徒,残酷的命运捉弄了他们……

谁才是这场爱情豪赌的最后赢家?

 

同名影片由拉尔夫·费因斯、凯特·布兰切特联袂主演

《时代》杂志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彼得•凯里《奥斯卡与露辛达》译者前言

《奥斯卡与露辛达》

http://t.cn/aseP8A

ISBN978-7-5327-5617-9/I.3296

作者: 彼得·凯里(著)

译者:曲卫国(译)

出版时间:2012.3

字数:337000

开本: 32

装帧:平装

定价:42


译者前言

 

彼得·凯里(Peter Carey)是澳大利亚当代文学中最有影响、最有独创性、最具才华和最具哲理的小说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澳大利亚获奖最多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手法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表现形式丰富多变,从历史、宗教、心理、社会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问题。

彼得·凯里于1943年生于墨尔本附近的一个名叫巴库斯·马什的小镇,父亲是个推销员。凯里曾就读于蒙纳希大学,学习化学。在求学期间,他结识了作家巴利·奥克利和莫里斯·鲁利。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对写作,尤其是广告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凯里很早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活动。1964年,他写就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接触》(Contacts),小说未能发表。只是到了 1966年,小说的部分章节才在《25岁以下作家作品选》(Under Twentyfive: an anthology)得到发表。那年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无用的机器》(The Futility Machine)。小说虽然被太阳丛书接受,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没能得到发表。1970年他创作了其第三部未能发表的小说《沃格》(Wog)。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玛丽·西莱斯特海外历险记》(Adventures Abroad the Mairie Celeste)于1973年被墨尔本的一家出版社所采用。但1974年凯里在其短篇小说集《历史上的胖子》(The Fat Man in History)出版后便将该小说收回。小说集《历史上的胖子》的发表标志着凯里正式步入文坛。这部小说集在澳大利亚文学评论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凯里也因此名声大振,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注意。1979年凯里发表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战争罪行》(War Crimes)。次年该小说集荣获新南威尔士总理奖。1981年长篇小说《幸福》(Bliss)发表。1982年该小说一举夺得新南威尔士总理奖、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富兰克林奖、国家书籍理事会奖三项大奖。1985年他的长篇小说《魔术师》(Illywhacker)在发表的当年就获得了NBC澳大利亚文学奖等三项奖项,同时获得布克奖的提名。1988年长篇小说《奥斯卡与露辛达》(Oscar and Lucinda)的发表再次引起澳大利亚文学界的轰动,1988年小说一经昆士兰大学出版社出版便引起了澳大利亚和英国小说界的强烈反响。该小说被许多评论家誉为澳大利亚当代最杰出的小说之一,甚至有不少评论家认为,该小说堪称当代英语文学界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小说出版后就获得该年度的英国文学大奖布克奖和该年度的当年有声读物奖两项奖项,次年又荣获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富兰克林奖、NBC斑鸠奖、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基金奖,1990年又夺得阿德莱节奖。1997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1989年凯里应邀去美国纽约大学讲授创作,任驻校作家。凯里的其他作品还有: 《异国情趣》(Exotic Pleasures)(1990)、《税务稽查员》(The Tax Inspector)(1991)、《特里斯坦·史密斯不平凡的一生》(The Unusual Life of Tristan Smith)(1994)、《杰克·迈格斯》(Jack Mags)(1997)。

小说《奥斯卡与露辛达》是他最著名、最能体现他创作主题和风格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的年代是19世纪,主线是发生在奥斯卡和露辛达之间的一段怪诞、纯洁、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以奥斯卡和他父亲的冲突开场。奥斯卡出生在英国德文郡,自幼失去了母亲,父亲是个科学家,同时也是个狂热的福音派宗教分子。由于奥斯卡不满父亲对他吃圣诞布丁所采取的极端行动,他对父亲所信奉的宗教产生了怀疑。他的怀疑居然得到了应验。他只得离家出走,去投奔圣公会教教徒斯特拉顿先生。斯特拉顿先生后来送他去牛津大学学习神学。斯特拉顿先生很穷,奥斯卡在那里的生活很艰难。在同学沃德莱菲什的引诱下,他染上了赌瘾。虔诚的奥斯卡以为这是上帝为使他脱离贫困所赐给他的生计。然而赌博在他内心深处所引起的狂热骚动使他深感不安,深重的罪孽感油然而生,因此他全然不顾对水的恐惧,毅然地决定离开英国去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忏悔。于是他被送上了“鳄鱼号”。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澳大利亚人露辛达也在这条船上。她18岁那年从母亲处继承了丰厚的遗产。突如其来、不劳而获的遗产使露辛达高兴,但更使她困惑和不安。在达布斯的怂恿下,她很快也染上了赌瘾。由于自幼受到父亲影响,她对神奇的鲁珀特玻璃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便用遗产收购了鲁珀特王子玻璃制造厂。在她从英国考察玻璃制造业回来的路上,赌瘾发作,然而由于她是在“鳄鱼号”的头等舱里,难觅对手。神差鬼使,她与古怪的红发牧师奥斯卡不期而遇。她慌乱中决定向他忏悔。当奥斯卡步入其舱间时,他感觉到了她对赌博的嗜好,两人按捺不住交起手来。此后又在赌场相遇。于是两人又天昏地暗地狂赌起来。奥斯卡因此被剥夺了神职。满心内疚的露辛达找到了穷途潦倒的奥斯卡,把他接回家,于是开始了两人离奇、纯真的爱情篇章。两人相互爱慕着,却都羞于启齿。冷酷的外界对他们充满了敌意。露辛达为了获取羞涩的奥斯卡的爱情,编织了和哈西特牧师相爱的谎言。天真的奥斯卡信以为真。为了表达他对露辛达的爱,他和她进行了最后一次赌博,他请露辛达建造一座玻璃教堂,由他负责把教堂送给哈西特牧师。露辛达出于对奥斯卡的爱,有意将其财产转让,她便用财产作赌注。当奥斯卡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将玻璃教堂送抵目的地时,他已身心疲惫不堪。当地一个一心想再嫁的寡妇米里亚姆趁照料奥斯卡之际,和昏昏沉沉的奥斯卡发生了性关系。奥斯卡清醒之后,内心痛苦不堪,在和米里亚姆订婚之后,来到了破碎的玻璃教堂内祈祷,不料玻璃教堂沉入河底,奥斯卡溺水而亡。露辛达也因为输了这场赌博,身无分文。怀有奥斯卡遗腹子的米里亚姆获得了露辛达的全部财产。

这部小说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小说所涉及的多重主题和独具特点的叙述手法。

首先是小说有关信仰主题的思考。小说借奥斯卡之口,道出了人类整个信仰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即著名的帕斯卡赌注。按帕斯卡的看法,我们必须相信上帝存在,因为万一最终证明上帝存在,那不信上帝的人必定下地狱。如果我们选择了相信上帝,而最终却没有上帝,那么相信上帝的人其实也没有什么损失可言。小说假借奥斯卡之口,对这场赌博做了更深一层的解读。由于人生须臾,作为个人根本无法知晓结果,我们只得用我们毕生的一切去打这场根本无法证实的赌。于是人类就因为这无法证实的信仰而变得痛苦不堪、惶恐不安。如果上帝万一不存在的话,在奥斯卡看来,人类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因为人类为之耗尽了性命。上帝究竟是否存在,人是不可能知晓的。当奥斯卡因为圣诞布丁与其父亲发生冲突时,他企求上帝显灵以证明父亲夺走他的布丁是不对的。使他大吃一惊的是上帝居然真的显灵,父亲真的“挨了上帝的揍”。上帝似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然而,当奥斯卡独自一人在玻璃教堂苦苦祈祷时,上帝似乎没有了踪影。虽然他至死都企图坚信上帝,可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船毁人亡的悲怆命运。奥斯卡的悲剧显然就是人类选择了不可实证的信仰所造成的悲剧。

其次是小说有关命运主题的思考。在奥斯卡和露辛达的一生中,他们从始至终受到命运的作弄。命运似乎处处与他们作对。与信仰的主题相呼应,在冥冥宇宙里,好像有一股力量左右着人们的命运。这个古老的命题在这部小说中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小说通过奥斯卡和露辛达的遭遇,不同凡响地揭示,人生是可以选择的,人有充分的选择权。可选择的命题往往是外界强加的,而选择的结果更是常常事与愿违。奥斯卡平生最瞧不起的圣公会教徒斯特拉顿却偏偏是上帝为他选定的保护人。他只得背弃自己的父亲,去和他一起生活。这种背弃不能不说是他的选择,但又不能完全说是他的选择。但选择与否,他都成了命运的玩物。他选择玻璃教堂,本想通过它来表示自己对露辛达的爱慕之情,然而,却又偏偏是这玻璃教堂最终使他和露辛达永远分离,自己命丧九泉之下。露辛达的一生也是如此。她抱着洋娃娃到小溪边,本来是为了使娃娃变得更漂亮,可结果布娃娃让她给毁了。她和奥斯卡就玻璃教堂进行赌博,本来她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财产送给她心中的爱人,可偏偏因此而断送了奥斯卡的性命。人生不是没有选择,可不幸的是似乎这选择也是命运作弄人的一部分。

小说的理想与现实的主题更是振聋发聩。理想是人类所锲而不舍的追求。人类的追求可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自古以来,形而上的理想一直被视为是人类最崇高的追求。然而,奥斯卡和露辛达为社会所不容,并不是因为他们表面的乖僻,恰恰是因为他们对形而上理想太执着的追求。他在他的一生中都试图证明生活形而上的理想。他与众不同,对形而下置若罔闻。他缺乏他父亲坚强的自我意识。西奥菲勒斯笃信上帝,可他所相信的上帝其实是他自我理念的写照。他的上帝其实是为他所用,为他提供生活的理据。在他狂热的宗教情感中,我们不难发现的是他赤裸裸的自我。奥斯卡和斯特拉顿牧师不同,后者虽然披着牧师的外衣,却一直热心追求形而下的物质生活。奥斯卡也不像哈西特。后者虽然也有自己的信念,但为了生存,他却会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奥斯卡更不如丹瑟主教,后者圆滑、实际,在现实生活里如鱼得水,通顺畅达。奥斯卡自然更比不上达布斯等人。露辛达和奥斯卡一样,对生活执着和单纯的信念使得她最终穷困潦倒。她根本不是米里亚姆的对手。后者虽然也被命运作弄,但其对生活的形而下的追求,使她最后也时来运转。可悲的是,奥斯卡和露辛达这些追求崇高的形而上的人,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所谓怪人,都被生活所抛弃了。这又是生活的一个悖论。理想是形而上的,现实是形而下的。追求人们所崇尚的形而上理想的人,在现实里居然无立足之地。这又使人想到了帕斯卡的赌注。如果现实中没有永恒的真、永恒的美、永恒的善,那么这些追求者的一生不是白白地耗在了子虚乌有上了么?

小说的其他主题诸如爱情主题也非常感人肺腑。19世纪的西方已经是物欲横流,无私、具有奉献的爱情几乎成了天方夜谭。在万事万物之后作祟的是主宰一切的占有欲。可偏偏就是这对为现实社会所不容的怪人表现出了超凡脱俗的爱情。一个为了自己的所爱,甘冒生命之危险。一个为了自己的所爱,把全部财产拱手相送。在他们的爱情发展过程中,只有情感而没有物欲和肉欲,只有形而上而没有形而下。然而,这份爱、这份情在这个商业化和只有形而下关注的社会里也被无情地扼杀了。

小说模拟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狄更斯的手法,以现实主义手法展开叙述。故事的叙述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叙述人是米里亚姆的后代。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故事叙述过程中还夹杂了当地土著人比利的故事,引用了相当数量的《圣经》条目。故事还涉及到了当年的一些社会名人,如小说家乔治·艾略特。故事里的地点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然而最终使读者对故事的历史真实性产生疑问的竟是叙述人本身。他是米里亚姆而不是露辛达的后代,米里亚姆和奥斯卡的接触又是那么短暂,他又是怎么可能获悉如此详细的情节的呢?凯里就是通过这种似真似假、似是似非、虚实结合的现代主义手法,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巧妙地结合起来。小说里作者的语言、叙述者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也巧妙地合成,构成了多部声调的叙述对话。

对于小说中所引用的《圣经》,译文均采用在我国流行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的《旧新约全书》。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中可能有不少错误,敬请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