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卓读书:为什么开读书博客?

标签:
杨思卓读书北大领导力思卓读书好书分子结构精神食粮杨思卓文化 |
分类: 思卓读书 |
杨思卓读书:为什么开读书博客?
上课对症下药,下课接触社会。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是有限的,也只能对症下药。但课余就不一样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深刻的影响着我们,这些影响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食粮。利用这些精神食粮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智慧结构,这将对于我们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教会读者平时读书的方法,摄取到好的精神营养,做这样的培训是莫大的善事。
从吃进到消化。读书,不仅需要的是方法,更需要的是消化。陶行知也说过:“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而没有方法的“死读书,读死书”,只会把人读成毫无实际能力的书呆子。好多人读了书之后不知所以然,为什么?消化不良,缺少消化和吸收的能力,这也是当今读者遇到的最大问题。
人的生命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有酶参加。尤其是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酶起了很大的控制作用。它把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比方说蛋白酶将蛋白质转化成氨基酸,淀粉酶将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单糖,脂肪酶将脂肪分解成脂肪酸。所以如果没有酶,也就谈不上消化了。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酶,也就没有生命。
而很多人读书没收获,缺少的就是这种酶。没有消化酶吃下去不仅成不了好东西,还会受伤害。所以我就在想,我会不会成为这种酶呢?于是,提供一些好的读书方法,成为帮助读者化书为剑的酶。
读书的引导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方法不对头,读的再多也是消化不良,无以致用。很多情况下,书或许是好书,可惜读书的人只带了眼睛,没带上大脑,再好的书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随便翻翻,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这种情况在所谓的“读书人”当中并不鲜见。因此,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没有好的方法,书籍中的营养不会自动跑进人的大脑。
从食多到食精。有些人狼吞虎咽;有些人饥不择食;有些人读了好书,大快朵颐,未咀嚼就咽下去了,然读书多不等于知识多,更不等于智慧多。俗话说开卷有益,但开卷不一定有益。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所以说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
我们前面讲书犹药也,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北京亚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何鲁敏,他曾说一本美国人写的《寻找优势》使他的企业整整走了10年弯路。所以,读不良的书就和中毒没有什么区别了。
亚里斯提卜说: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所以,真正的读书不是多多益善,而是会读书,读了该读的书,那么哪些书该读?“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读者如果能够得到指导,将会避免浪费很多的时间,也会提升效率,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多年来的生活工作中,特别是近十年的管理教学咨询培训实践中,我积累了大量的读书心得,将它发表在博客上,供大家参考。正所谓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既不大系统,也不大客观,但可以欣慰的是,每每都有智慧的火花闪现。这些智慧如圣经中耶稣讲到的种子:有些是播在了路边,被飞鸟吃掉了;有些播在了浅表,很快枯萎了;有些播在了荆棘里,无法长大了;有的种子落在了沃土里,它长出来有30倍、60倍、100倍的。希望有缘读者的心就是这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