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家女自述:俺先提出离婚就该净身出户吗?

(2009-10-19 09:24:0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乱弹

农家女自述:俺先提出离婚就该净身出户吗?

(这是建国后,冀南农村通行到现在的男女通婚契约,别看这只是一封皮,一四折内页,相当一部分村民把这个“大书”,看的比结婚证还重要。这是从古代传下的婚约信用凭证。此图是男方送达女方的)

一个远房的侄女已经在娘家住了两个多月了,她下定了决心要给男人打离婚。侄女在外面打工多年,24岁在农村已经成了剩女,在父母的催促下,才才经人介绍,嫁给了现在的丈夫。因为他们结婚两年了,目前还没有孩子,男方游手好闲,侄女给他在城里找了活干,他是一不合乎自己,就辞职撂挑子。侄女想尽了办法,丈夫就是不听,这年头,作为一个小人物不爱干活,以后的生活能过好吗?侄女是个很要强的女孩子,觉得实在过不下去了。要说趁早离婚,男女双方各自寻找自己的幸福,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所以男方也同意离婚。当双方准备去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侄女提出要分割男方的一半财产,男方不同意,双方成为敌对,经中间人调解,仍然达不成协议,侄女在城里打工多年,知道城市里离婚的时候男女双方的财产是要分割的,都劝她放弃财产吧,她说什么也不同意,还口口说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离婚便成为对峙状态。

原来侄女在和男方结婚前,过大书(“大书”就是当地婚俗,一般书页内写着格式内容,换帖子的时候男方要摆席面,请媒人,族人和有头脸的人物,现在叫贺喜,在古代实际上这些人就是证人。男女双方互换的帖子是古代的婚姻契约,打官司上堂是有法律效应的)的时候,让媒人在书页里写上了男方家里的一座新修盖是院落归她和丈夫所有,因为她婆家两个男孩,侄女怕以后分家的时候麻烦,男方也同意了。另外的财产是一辆2万元购买的农用三码车,六千多元的摩托车,屋里的电视,电脑,冰箱,铺盖等等约价值2万元。这样算算在农村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产,计算一下:

五间北屋附带三间厢房一间街门楼,全部装修完毕,估价在12万元左右;

农用三轮车,2万元;

摩托车,6000元;

家电和屋里的一应杂什最深,2万元;

屋内家具约合4000元;

5项合计约15万元,这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目。

黑皮力劝侄女,既然要离婚,我们不能给人家不说理儿。侄女振振有词,怎么的不说理了,房子红纸黑字清清楚楚写的明白,车辆家电一应杂物都是从咱家拉过去的,这些都是婚前约定好了的,这些活物件虽然大部分是他家里购买的,虽然说是彩礼,其实这彩礼也是一种赠与行为,这都有媒人作证的,是他们自愿的又不是我们抢的,我还没有向他讨要青春赔偿费。

侄女说的也在理,但是男方坚决不同意,男方说按照当地的规矩,谁先提出离婚,所有的东西一分钱也没有谁的,更别说这些东西几乎都是他男方出的钱了,就是有她娘家的陪嫁也不给。爱咋的咋的,打官司奉陪!侄女说,我们已经结婚两年了,在外面打工你不干活儿,都是我挣钱养着你,要不你早在城里饿死了,所以这些东西都有我股有我份的!

离婚官司难打,对离婚财产分割更难判定。首先说房子,农村不比城市,农村的房子是卖不掉的,有纠纷的房子更是没有人买,即使男方说,把房子给了女方一半,你一个孤女能去外村住吗?房子是连在一起的你能咋办?

全国其他地方不知道,在冀南农村里,闹离婚的,只要是女人先提出,女人起诉的离婚,财产女人几乎得到很少,没有孩子牵连的女人更是净身出户。所以夫妻闹离婚的时候,谁也不愿意先起诉,似乎谁先起诉,谁就的没理儿,这个“原告”谁也不愿意当!就只有拖着拖着了……

就在前不久,因为闹离婚,这个村的女方家族纠集了一帮混混儿,晚上到另一个村的男方家里强拉东西,还打上了人,酿成了刑事案件。

黑皮给一个法庭的朋友咨询这事儿,该法官说,这是最让人头痛最麻烦的民事纠纷,最终的结果都是推托进行调解,直到谁先提出离婚,谁要放弃一部分权利。该法官继续说,就你侄女的案件表面看证据很有力,如果按证据判决,执行不了,更激化矛盾,这案件背后还有隐藏,如果按这样分割财产来判决,就给骗婚有可乘之机,你想,农村里有好多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儿子娶媳妇难,这些家庭为儿子娶媳妇心切,别说经媒人签订什么婚前财产协议了,把自己家里的财产到公证处公正都敢,女方过两年,就说感情不和,闹离婚分财产,这不就是变相骗婚?

听了法官的话,黑皮觉得这又是一个问题,为了婚姻家庭的幸福,为了社会的和谐,还是请众网友们出出主意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