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词语如何救了IBM,也几乎毁了IBM?(三)
(2009-02-27 11:11:41)
标签:
语言哲学语言管理学ibmthink财经 |
第三个阶段(1993~2002):郭士纳时代——思考的是行动和结果
1993年,郭士纳接掌时,IBM正面临着被肢解的危险,在郭士纳上任后的第一年,IBM亏损达81亿美元;而到了1994年,IBM盈利30亿美元,此后连年丰收。到2001年,IBM总营收达到884亿美元,净赢利77亿美元,缔造了“郭士纳神话”的高潮。
我们看一看在这个阶段,郭士纳采取了什么措施。郭士纳认为信息革命即将发生,但前提是电脑行业停止崇拜单纯的技术,并开始注重技术对于客户的真正价值。简单说来,即客户第一,IBM第二,各项业务第三。IBM再也不能靠亮皮鞋和微笑来过关了。
郭士纳上任几周后,在弗吉尼亚州香蒂丽的一个度假圣地,IBM最大的200家客户的信息执行官被邀请参加了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这是IBM破天荒第一次在客户面前承认自己并非万事通,也是IBM的经理们第一次虚心向客户请教2个最简单的问题:我们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哪些?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能与郭士纳进行最有效沟通的群体,是IBM的客户群。他总是亲自出马去安抚老客户,毫无拘束、坦率地和客户交谈,并坚持做到倾听他们的心声。他将40%的时间花在和客户交谈上。他说:“我不会听经理人告诉我客户的情况,我会直接听顾客自己说。”
郭士纳领导IBM找回了一个最基本商业理念:与顾客保持密切的联系,市场决定我们的一切行为。郭士纳给IBM传统的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从“关注内部”到“关注外部”,从“以自己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笨重迟缓到迅速灵活,并且有赢的决心。当今IT行业的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技术、产品、市场份额更替速度愈来愈快。任何笨重的、消极的、迟缓的、被动的作战方式都会销蚀了战斗力。
在这个基础上,郭士纳重新诠释了“思考”的含义,郭士纳称之为“开拓性思考”。“THINK”(思考)依然高挂着,但其左右应已加上“ACTION”(行动)和“WIN”(赢)。“IBM将继续改变我们的企业文化,以加速我们的行动。我们中的每一成员都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深思熟虑
为什么要这样诠释“思考”呢?思考,本身就意味着不行动。一方面对思考本身有成就感的人,是不愿意行动的,这就是在管理上,聪明的员工往往执行力差的原因。思考者还常常追求完美,以不够成熟为借口,拖延行动。另外,思考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思考强调的是战略,而不是执行。所以,郭士纳需要员工思考的是如何行动,以及如何达成满足客户需求的结果(赢)。
事实上,郭士纳上任后,即推行“快速执行”的方法。“不能再执迷不悟,做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完美主义会使我们错失市场良机,并会使其他竞争对手夺走我们的科技发明。不要再一味的死研究了,成功人士都是动手做事的人,而且是快速而有效的做事的人。”
郭士纳上任后在办公室里挂出他最喜欢的作家卡雷的一句话:从书桌上望世界是危险的。以务实的态度拒绝“远见”之类的东西。IBM在“远见”与“创新”基因中加入了“执行”的内容,不是光有战略,也有把战略落实的强有力的执行力。执行就是把战略转化为行动计划,并对其结果进行测量。
此时,思考所涵指的信念和经验是行动、是结果。形成的文化是执行导向型的,这既符合郭士纳的性格,也适合当时IBM所面临的危机。
第四个阶段(2002~至今):彭明盛时代——思考的是客户导向的创新
2002年,刚刚上任的CEO彭明盛延续了郭士纳的思维方式,又率领着IBM走向了 “随需应变”的转型。提出的概念是“电子商务随需应变(e-Business On Demand)”,电子商务将“像水和电一样,需要时,就能轻松享用”。这时,企业可以借助“随取即用”的服务,很自如地在整个企业内部范围内梳理、优化并整合从订单到最终产品的全部流程,然后通过电子商务方式打通整个供应链,将企业外部的重要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天衣无缝地整合、连接在一起,以便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和市场机遇,应对外部的挑战。
随需应变与 IBM过去推广的概念有一点不同。过去是预见到一种新技术的来临,并能够把它描述成客户可以接受的方案,从而引导一个新的趋势。比如PC,客户可以把信息功能放到桌面去做;又如电子商务,更多地代表功能,仅代表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但“随需应变” 概念的核心,不再只强调IT,也不再仅涉及技术,是涉及到企业的各项业务,而是未来企业应当怎样运作的经营模式。因此,随需应变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如今已经抛去了“e-Business”,甚至正在抛去“Demand”,只留下简单直观的“ON”(随着)。现在IBM已经不再说电子商务了,而是“随需应变的商务”。
在这个整体战略的基础上,IBM发布了“Think”战略,给ThinkPad赋予了一种超越产品技术之上的内涵,这就是“Think”精神,其主旨是“为了商业优势而创新”。
客户的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有需求就有创新。IBM Think战略的推出就是IBM在充分总结用户的需求之后提炼出来的。PC技术没有尽头,IBM将借助创新技术把PC带向更辉煌的明天。
目前,IBM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其业务遍及 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IBM 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 1036亿美元,在美国共计注册 4186项专利,成为美国历史上首家在单一年度专利注册数量超过 4000项的公司。
此时,“思考”所涵指的经验和信念,我们可以理解为对客户需求以及为满足需求的创新的思维。这是对郭士纳对“思考”定义自然的延伸和升级,因为当时郭士纳迫于危机,是不可能将“思考”提升到这个层次的。简单的说,这阶段的文化特点是需求导向型的。可以说,至此经过郭士纳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彭明盛的升华与推进,IBM才真正走出了技术导向的泥潭。
从一个词语“Think”所涵指的信念和经验的变迁,我们看到了IBM四个阶段的跌宕起伏。这也正证实了词语或者说语言系统之于管理和商业的价值。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我想说的是,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商业模式,就意味着一种管理模式。无怪乎管理大师明茨伯格说:“我认为如果我们摆脱战略这个词,或许会更好些。不是因为战略不好,而是因为我们拘泥于自己想象中的战略管理。”
看来,语言管理学,也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