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打卡】(冀25)沧州铁狮子(国1)、纪晓岚墓地(国6)

标签:
【国保打卡】沧州铁狮子(国1)越修越坏的命运“纪晓岚墓地”“纪晓岚文化园” |
分类: 华北补遗 |

(沧州铁狮子,上旧、下新)
凡是列入“国1”的文物,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均非“等闲之辈”。沧州铁狮子是“国1”180处“国保”中唯一的一项单纯金属构件,以至于不太好归类,放在第四类“石刻及其他”里。

沧州铁狮子(当地又称“镇海吼”)铸成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在这里屹立了一千多年。
老百姓用“大、老、美”三字来概括铁狮子的特色。最大,其他的铁狮身高没有超过1.8米的,而它高达5米多(准确数字:狮身高3.8米,头部高1.5米,通高5.3米,通长6.1米,身躯宽3.17米);最老,现存最早的铁狮中,北宋以前仅此一只;最美,古代铁狮子中,只有它是行姿优美的走狮,其余几乎都是坐狮。
2013年的10月曾为它发过博文《沧州行(1)——“铁狮子”,年逾千岁的最大铸铁文物》。
沧州铁狮子的原貌,貌似PS出来的。

上片及以下的历史照片(黑白)均下载自网上。感谢原作者!
本篇“打卡”想换个角度,说说这件“国保”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修理几次损坏几次、越修越坏的悲惨命运——排除人为故意破坏因素,这恐怕在5058处“国保”里即使不是孤例,也属于罕见的。

据记载,在铸造之初,铁狮子的重量在40吨左右,可是后来称量时只剩下不到30吨。期间于清朝时期被大风吹倒过有一次较大的损毁,其他的原因主要在于天长日久的氧化、锈蚀脱落。
上世纪五十年代,决定对铁狮子进行修缮、维护。鉴于普遍认为,铁狮子的氧化,主要因为常年经受风吹雨打,雨水中酸度较高,加速对铁狮子的腐蚀。遂采纳苏联专家的建议,给铁狮子建了座八角亭。


后又觉得不能让铁狮子的四足常年浸在泥土中,于是在旁边搭了一个水泥台,把铁狮子吊放到水泥台上。


1995年,经专家探讨用十六根铁管做支架来固定沧州铁狮子,这也就罢了,可是同时又往里灌注了混合材料支撑固定——极不专业的决定。事后混合材料遇水膨胀,铁狮子损坏更加严重,只好将这些混合材料再清理出来。

50余年间,年迈的铁狮子被“专家”们折腾来折腾去。如今的沧州铁狮子,说它是“废铜烂铁”,过分了点,总之靠一大堆铁管支撑,怎么看都不那么舒服。尤其是联想到越修越坏的命运,难免唏嘘。

外行人说外行话。如果什么也不做,原样放在那里,每年涂些油,也不至于成如今的模样。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纪晓岚墓地”是2013年8月去的,当年10月发过博文。有兴趣的博友可参阅《沧州行(3)——“国保”纪晓岚墓地竟是这般模样》。

如果说他的历史贡献大,那应该找他的故居。而他的墓地,除了那块嘉庆皇帝亲书碑文、开裂了的墓碑(后戴的碑帽)和1920年重立的神道碑外,就是那一丘高5米的封土。一并上图,不逐一解说。





至于封土之下埋的是否纪晓岚本人?至今仍存疑。

“纪晓岚墓地”如此简陋,离这里不远(崔尔庄镇南)的“纪晓岚文化园”(又叫“纪园”)内容倒蛮丰富的,可顺路去看看,加深对这位“铁嘴铜牙”大学士真实历史的了解。
写过系列博文,有兴趣的博友可参阅《沧州行(4)——纪晓岚文化园游(一)纪园、纪大烟袋》到《沧州行(10)——纪晓岚文化园游(七)春帆湖、纪家枣行和磨盘路》7篇。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