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四川省志·扶贫开发志》审查修改完善情况介绍
(2013-10-30 12:58:58)
标签:
地方志扶贫开发志qing话题散片财经 |
分类: 扶贫论文 |
文/王思铁
按:这是2013年3月26日在全省志编会议上的一个发言材料,目前该志已由中国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
遵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四川省志·扶贫开发志》(以下简称《扶贫开发志》)审查、修改、完善情况介绍如下。
一、初步成果
《扶贫开发志》是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志〉(1986—2005)编纂方案的通知》要求,由省扶贫移民局独家承担编纂的分志。省扶贫移民局把修志工作纳入单位工作任务之中,做到领导、机构、经费、队伍、条件“五个到位”。通过各方努力,自2008年12月起历经4年,《扶贫开发志》编纂工作圆满结束,有幸成为我省第二轮修志首部出版的分志。2012年1月,《四川省志(1986—2005)》审核委员会终审认为:“《扶贫开发志》达到出版要求,通过终审。”同年11月,方志出版社初审认为,“专修扶贫开发志在全国三级志书中十分少见,因此,全书特色鲜明,篇章设置独特”;复审认为,“读四川扶贫开发志,开卷即受震撼”,“本志撰编政治立场、观点正确,指导思想明确鲜明,材料翔实,体例科学完整,文字规范,文风健康,编校谨严,综合质量良好”;终审认为,“本志极具出版价值”,“终审同意初审和复审针对本书的修改意见”。省志编委肯定说,《扶贫开发志》做到了“时间最短、效率最高、花钱最少、质量最好。”目前,《扶贫开发志》正在出版社印制。
二、工作过程
4年中,《扶贫开发志》编纂工作大致经历了7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4月)。组建机构、聘用人员、开展培训、搜集资料、撰写资料长编,最后形成《扶贫开发志》篇目。
第二阶段:编写阶段(2009年5—10月)。按照省志编委批准的篇目,充分运用原《四川省农村扶贫志》现有成果,开展编纂工作,撰写出《扶贫开发志》初稿。
第三阶段:修改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5月)。在初稿征求意见基础上,重点填补本轮修志时限后5年“空白”,核实史实、增补资料,进行修改,形成《扶贫开发志》修改稿。
第四阶段:初纂阶段(2010年6—10月)。在修改稿再次征求意见基础上,按照“统一观点、核实资料、严明体例、体现特色、恪守科学”原则,开展初纂并形成《扶贫开发志》初审稿。
第五阶段:总纂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10月)。根据初审意见,进行充实修改、总纂统稿,由28万字增加到40万字,新增图片58幅,形成《扶贫开发志》送审稿。
第六阶段:增补阶段(2012年2—5月)。按照《四川省志(1986—2005)》审查委员会终审意见,增加四川贫困区域图3幅、藏区扶贫开发成果图8幅,改写编后记。
第七阶段:改定阶段(2012年12月)。根据方志出版社意见,通读全书,撤换图片、更正史实、复查简称、修正数据,将《扶贫开发志》送交出版社。
三、粗浅体会
在《扶贫开发志》审查、修改、完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7个方面工作。
(一)切实明确审改意义。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它不仅在于编写更在于审查、修改、完善。一部质量好的志书就是一部好的“历史”,好的“历史”才能充分发挥资政、存史、教化、宣传等的功能。志书本身是一个创造、再创造的过程,审改是志书准备、采料、编写、审改、出版“五部曲”的重要“一曲”,如果审改不好的话,难免就会功亏一篑。志书不厌百回改,淘尽黄沙始见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审改是对志书的再创造。审改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在原稿基础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提炼升华、优化美化;始终坚持把对历史负责、对事业负责摆在核心位置;始终坚持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三新”,落实责任严肃、考辩严谨、把关严格“三严”,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三性”统一。特别是在真实性、准确性上一丝不苟、狠下功夫,确保《扶贫开发志》质量。
(二)积极运用已有成果。在《扶贫开发志》之前,原省扶贫办编纂出版了63万字的《四川省农村扶贫志》。该志翔实、全面、系统地反映1984—2000年四川农村扶贫开发的全过程。从时段上看,这次《扶贫开发志》虽然时限跨度20年,但前15年已有非常成熟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已有3/4内容是“现存的”,编纂的重点是填补后1/4“空白”,即新写2001—2005年的内容。因此,可以这样说,《扶贫开发志》有3/4编写内容,就是按照其篇目对原志书进行调整、增删、审改。换句话说,就是从开始就赋予了审改的内容。
(三)着力奠定审改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审改基础在于撰写环节,如果基础脆弱不牢,就可能陷入重起炉灶窘境。一是抓好篇目拟定。“题好文一半”,篇目是志书的指南、提纲、目录。第一阶段的所有工作都围绕确保《扶贫开发志》篇目成功来展开,使之达到修志对篇目要求,一次通过省志编委批复“同意”。二是抓好用语转换。志书“原料”多是文件、讲话、简报、新闻等,我们在撰写中特别注重将其公文、新闻等“语言”转换为志书“语言”,保持志书应有的语言风格。三是抓好行文规范。志书审改难易来自行文、结构、用语、数据、标点等是否“合规”,我们始终坚持以志书公认规范、原则为准绳开展编编纂工作。龙建平同志执笔“概述”一次成功,得到方志出版社高度认可。
(四)严格开展审查工作。审查是一项极其严肃而细致的工作,《扶贫开发志》经过 “审查—修改—再审查—再修改”多次反复,才最后定稿。一是把好审查关口。在审查中,我们坚持把好“五关”:明确标准、把好政治关,去伪存真、把好史实关,通览全志、把好层次关,删繁就简、把好文字关,接受帮助、把好保密关。比如,审查中就撤换了原某中央领导人的图片。二是明确审查内容。审查重点包括指导思想是否对头、观点是否正确、事实是否有误、体例是否恰当、章节领属是否合宜、详略是否得当、粗细是否有度、图表设计是否完善、记述风格是否统一,数据、词语、标点等的运用是否准确。三是优化审查方式。编写者根据《凡例》、篇目,对照资料卡、志稿进行认真自审,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做仔细工作。总编室将志稿分送有关处室、单位领导及离退休老同志审阅,然后召开会议进行会审,充分讨论,纠谬补遗。还请有关专家等对志稿进行特约审。
(五)反复进行修改完善。主要采用自我修改、互相修改、集体修改、责任副主编修改、专家领导修改等方式,突出6个方面修改。一是主旨性修改。“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志书的一篇一章一节一目,最能体现主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只有那么几句,这几句就是志稿的“文眼”。审查、修改中,我们都特别重视“文眼”的把关和提炼,把“眼睛”擦亮,使其更传神。二是表述性修改。凡不合文体,用词不当,褒贬失宜,概念含糊,表述不准,文繁句冗等的,都进行了修改。三是疏导性修改。对内容交叉重复的,做到类归一口、减少互见;对前后不一的,做到首尾照应、因果衔接;对文表记载偏颇、比例失调的,做到理顺关系、各有侧重。四是增删性修改。增补反映事物本质的资料,具有代表性典型、本行业特点、时代特点和专业特点的资料,且写出深度。“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坚决删伪、删繁、删重复,如在第六阶段就果断删除了培训中心职能的重复内容。五是调整性修改。主要包括志稿篇目、段落顺序、图表位置、资料应用和编写方法上的调整修改,从宏观上考虑《扶贫开发志》的整体性,以求大结构、大框架的科学合理。六是规范性修改。对不规范的字体、标点、称谓、时间、数字、计量、引文、图表等,都按《<四川省志>(1986—2005)编纂方案》、《四川省志·编写细则》进行修改。规范性修改工作量特别大,直到第七阶段,仅搜集撤换图片就达8幅、更证数据百余个、修改称谓数十处。
(六)发挥内部中坚作用。修志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常做常新的事业,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我局没有专门修志机构,修志人员多为临聘。他们中要么有扶贫经历却没修志经历,要么有修志经历却又没扶贫经历,甚至两者皆无;几乎都是退休人员,大都不会微机操作;变动性也大,有的只干了几个月,有的只干一年就离开。局里确定我任副总编,负责常务工作。本人具有中文、经济学历;自1984年起就从事扶贫开发工作,中途虽有间断,但也在贫困县工作;1996年初到省扶贫部门工作至今,连续工作已达十六七年,且在这期间为近30位省领导代拟过扶贫开发讲话稿,参与了所有扶贫开发重要政策性文件乃至省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等的起草。特别是主持编纂《四川省农村扶贫志》,原志书和现志书有多个章节属于我直接撰写,特别是成志的许多资料均由我本人提供或搜集。2011年,国庆长假7天,我是白天晚上都在审改《扶贫开发志》。总之,我自始至终主持并参与了两部志书的编纂工作,起到了“中坚”作用。
(七)诚恳接受专家意见。在《扶贫开发志》的审查、修改、完善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不打折扣、诚恳接受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省志编委在篇目形成审批后,提出不得改动篇目,总编室有同志作了改动,审查发现后,我即作了纠正。初审后,省志编委又提出总字数由28万增加到40万字,编撰人员不乐意,在我的坚持下,坚决接受其意见,在修改中增加了12万字。方志出版社要求通读志书、认真修改,我和罗庆同志不嫌麻烦,认真通读,除落实出版社提出的修改意见外,还查出多处称谓、人名、数据等错漏,并进行了修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