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一:自 洎

(2011-07-16 11:29:34)
标签:

甲骨文

本义

殷商

发音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一:自 <wbr>洎 圖一 甲骨文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一:自 <wbr>洎 圖二 甲骨文

在《破譯17》中我的考證得出了卜辞造字时一个可能潜在的造字规律:在独体象形字在造字过程中,其造型相同或相近的字,它们的发音也应该相同或相近。並且指出甲骨文“自”和甲骨文“貝”因為字形相像讀音應該很接近。在用作“人的鼻子”这个本义的时候,它的发音是bí这个音而不是zì这个音。这也应该是“自”的有记载的最原始的发音。現在由于甲骨文“洎”的發現我可以深化一步關於甲骨文“自”的考證了。

《說文》:“自。鼻也。象鼻形。”這個定義說明許慎認為“自”就是鼻子的象形,而且“自”的發音也是bí。其實無論是在卜辭還是在先秦文獻中,“自”很少用作鼻子的本義。卜辭中有一例可資證明:

卜辭:“貞:有疒。自隹有蚩(一從止從它)”(乙6385)破譯為:有病。鼻子中流出黃色渾濁的鼻涕。(有關“蚩”的論證參見《蚩尤考》)

考察一下先秦的“自”的家族我們發現:《說文》中收錄了“自”的重文寫作“白”,這基本可以視作一個錯別字。甲骨文“自”同時代出現了甲骨文“洎”。西周以後又分化出三個形聲字:鼻,濞和擤(後起字。“呼梗切,亨上聲。手捻鼻膿曰擤”《康熙字典》)。所以“自”的發音應當不出自、洎、鼻、濞四個字的發音範圍,而且理論上應該和“貝”字發音接近。

現在請看圖二的甲骨文“洎”。如果說甲骨文“自”演化成了“鼻”(發音bí),那麼甲骨文“洎”(發音jì)就演化成了“濞”(發音bí)。現在我們要從秦漢時期自、鼻、濞、的發音去追溯甲骨文“自”的原始發音就顯得無從下手。

甲骨文“洎”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形聲字,其實它不是。它仍然是一個會意字。左邊的意符“乙”本義是小水,右邊的意符“自”意思是鼻子。所以甲骨文“洎”的會意產生的本義是:鼻涕(從鼻子中流出的小水也)。它用如動詞時就演化出漢字“擤”;它用于給河流命名就演化出了漢字“濞”。

《說文》:“洎。灌釜也。”段注:“灌者。沃也。…《周禮·士師》‘洎。鑊水。’注云。洎。謂增其沃汁。…《左傳》‘去其肉而以其洎饋。’正義云:‘洎者添釜之名。添釜以為肉汁。遂名肉汁為洎。’”

這一段《說文》及段注給我們的啟示是:西周以後,“洎”引申出了給肉湯添水以增加湯汁的意義。釜是西周盛肉湯的食器,下面用火加熱。所以成語有“釜底抽薪”之說。但是甲骨文“洎”引申出了肉湯的意義卻是非常值得玩味。雖然肉湯和鼻涕有相同的外觀和物理特點,但是按照現在的語言習慣聯想,顯然十分噁心。這是不是西周人的一種玩笑或者幽默?西周人的這種飲食習慣今天依然流行。四川火鍋和全國各大菜系的湯鍋菜今天仍沿用此法。

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無法證明:甲骨文“自”的發音是什麽。所以我將考證引向漢字“濞”:

《說文》:“濞。水暴至。從水鼻聲。”段注引“《上林賦》‘滂濞沆溉’。司馬彪曰:‘滂濞’水聲也。《洞簫賦》:‘澎濞慷慨。一何壯士’。《高唐賦》:‘濞洶洶其無聲’。按:澎濞雙聲。澎與滂同。”

從諸多漢賦中,我們終於找到了兩漢時“濞”的發生並不是“bí”,而是和“澎湃慷慨”中的“湃”字的發音,即“paì”或者“baí”。這兩個發音在殷商時是一聲之轉。按照“辞造字时一个可能潜在的造字规律:在独体象形字在造字过程中,其造型相同或相近的字,它们的发音也应该相同或相近。”甲骨文“自”的發音應該是接近“bái”。現在有些方言中“鼻”和“白”的發音仍然是接近“bái”

這一考證說明了甲骨文“自”的演化軌跡和殷商發音:

演化軌跡:甲骨文自——洎——鼻——濞——湃。五個字的發音應該相同或相近。

殷商發音:甲骨文自和甲骨文洎的發音均與甲骨文“貝”字發音相近,即“bái”。
 
由于方言發音的關係,我認為這個字的發音可能更接近:“béi”。這也就
 
是《說文》爲什麽將“白”字作為“自”字的重文的混淆的原因。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自的本義:人的鼻子。殷商發音從“貝”為béi或者bái。

洎的本義:鼻涕。引申為向釜中添加湯汁。殷商發音同“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