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一十九:焚

(2011-04-21 10:45:59)
标签:

甲骨文

自燃

山火

放火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一十九:焚 甲骨文

《說文》:“焚。燒田也。從火棥(音凡)。棥亦聲。”許慎的這個關於焚的定義不是它的本義,也不是它在殷商甲骨文中的本義。卜辭為證:

卜辭:“王其焚[  ]迺录。王于東立。豕出擒。”(摭續121

卜辭:“…寅卜。王叀辛焚求[? ]录無[  ](598)

綜上可見,焚這個甲骨文的本義應該是與山、林、火、獵有關的。确实,从甲骨文的焚字看,它是从林从火的一个字。甲骨文的“山”字和“火”字是自行非常相像的两个字。但是我们经过认真分辨可以发现:山下面的一横是直的,因為山是聳立在大地上的,而大地在甲骨文中是用一横表示的。所以山下面是一横。火則不是,火的下面是圓弧狀。因為火是沒有根的,所以它上部是三個閃爍的火苗,下面是圓弧形。焚的本義是山火焚燒樹林。是一個動詞。

值得分辨的還有兩個甲骨文字: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一十九:焚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一十九:焚 。這兩個字過去的甲骨文字學家一直把它歸入甲骨文的“焚”字,其實按照甲骨文一字一形一義的原則,這兩個字都不是甲骨文焚的本字。左邊的一個甲骨文字是手執火把點燃樹林,它的本義應該是一個動詞,本義是放火焚林的意思。這個甲骨文字和上面的焚字是有區別的:焚是自燃山火焚燒森林,是自然現象;本字則是放火焚燒樹林,是人為的農事,所以從手。而上圖右側的甲骨文字是火燒木頭,木柴的意思。作為火燒木頭或木柴的一個佐證,我曾經在考證甲骨文祡字時論證過。祡是遠古的一種祭祀形式,燒柴祭天。所以祡祭的祡從雙手,從木,下從示。參見《破譯11:祡 祓》

《尚书·禹贡》里關於大禹的一生功績有這樣的記載:“禹傅土、堕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其中的刊木學界爭議很大,眾說紛紜。

《说文》刊,剟也。刊木也就是砍伐树木的意思。段注说,柞氏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就是每年夏天到了,就要下令把山的向阳面的树木砍伐烧掉。所以上面的刊木就是砍树的意思。这一点所有历史学家看法是一样的。但是对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大禹指挥人砍伐树木竟然是大禹一生中四件大事之一,这就不得不研究一番了。西汉孔安国将伐木和堕山合在一起解释说洪水泛滥,禹布治九州,随行山林,斩木通道。东汉郑玄说必随州中之山而登之,除木为道。为了爬山必须砍出一条路来,无可厚非。但是把刊木作为禹一生中的大事来提起,并与其他三件事并提,这刊木一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其实刊山不仅是开路,還是爲了防火,更是为了划定界限,划定地理区域的分界。刊山(或刊木)是一种古老的划分山林的办法,至今各省的省界县界还在沿用这种方法。所謂禹定九州就是大禹曾經将统治区域划分成九个区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我们知道,在划分地理区域时,自古以来沿用的方法是:河流以中心线划分;道路以中心线划分;山有两种划分方法:一是按山顶阴阳面各划归一方。二是按照分水岭左右各归一方。前一种方法是按照纵面划分,后一种方法是按照横面划分。在前一种方法划分时必须在山顶上砍出一条很宽的路,主要不是为了行走方便,而是为了防止山火殃及隔壁邻居。大禹一生划定了九州界限,必定分过许多山,这样刊山(或刊木)就成为一件很重要的也是很经常的工作。历史学家们缺少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所以产生了很多歌德巴赫猜想,这不足为奇。

中國遠古的山野多是原生態的原始森林,草深林茂。夏天的太陽曬在草木上蓄積大量的熱,極易引發山火。所以遠古先民大約從炎帝開始,就找到了用砍伐樹木來隔離山場的辦法。由於山場被分割,即是發生火災僅僅燒掉一個區域,不至於引發大片山火。所以一直到西周时期一直沿用這種方法來预防森林火灾。每年夏季以前,有一件很重要的農事就是“刊木”——將山的向陽的一面在山頂山砍掉樹木,砍出一條很寬的放火通道。這個防火路我在安徽和浙江省界的山上見過,大約有三、四部卡車那麼寬。山頂的風很大,砍出的路經過幾年風化以後就變成了石子和砂礓的路面,防火效果很好。

傳說中的炎帝家族就是一個專門從事刊山、放火的家族。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焚的本義:自然山火燒著森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