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一十四:洒 瘗

(2011-04-13 14:15:29)
标签:

甲骨文

本义

夏商

祭祀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一十四:洒 <wbr>瘗 甲骨文     左图甲骨文字破譯為洒很多學者會很奇怪。因為繁體漢字洒寫作灑。其實這個看似簡體漢字的洒字在東漢的許慎《說文》中就已經存在了。例如:

“滌。洒也。從水條聲。”“氵昔。所以雝水也。從水昔聲。漢律曰。及其門首洒氵昔。”洒作為一個漢字在《說文》中也已經收入:“洒。滌也。從水西聲。古文以為灑埽字。”許慎的這一記載說明“灑”和“洒”是東漢前並存的兩個不同的漢字,只是在使用中“洒”常常被混用為灑埽的“灑”。

現在我們看到,在殷商甲骨文系統中也有這樣一個洒字,從乙從西。它的本義究竟是什麽呢?從造字字形分析,這個洒字並非“灑埽之灑”,而是另有本義。在我破譯甲骨文“西”字時考證:“西的本義:雍州進貢的一包一包的玉石。從玉從凵,會意字。引申為方位詞:西。”殷商王朝用一包玉石來代表西方是非常科學和合理的。用在本字甲骨文洒的本义破译中:

洒,從乙從西。乙在甲骨文中是水的三個意符之一,代表溝渠、小水。西依然是“一包玉石”的意思。於是這個甲骨文洒字就出現了兩個相關的本義。一是在溝渠中采玉;二是在溝渠中淘洗玉石。其實這樣兩個本義是統一的。因為淘洗玉石是采玉的一個工序。

甲骨文西的本義告訴我們,殷商時期,雍州的玉石資源非常豐富,存量很大。只要在小的溝渠里就可以採集到。不像現在由於瘋狂開採,已經到了需要通過礦山開採、需要到大河河床里才能夠淘到一點。甲骨文西的本義還透露出一個遠古的信息,就是進貢殷商王朝的那些和田玉很可能最早只是產自雍州地理區域。所以甲骨文洒的本義應該是採集玉石。由於它從乙從西,所以準確地表達其本義是:殷商西部邊陲小國採集玉石。

甲骨文系統中還有一個和甲骨文洒非常相像的字,如圖: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一十四:洒 <wbr>瘗

    請注意區別這個字。這個看似甲骨文洒的字應該是另一個甲骨文本字。因為它從乙從田,造字的結構和洒是不同的,洒中间是两横,而本字中间只有一横。根據“甲骨文字一字一形一義”的原則,這個字應該另有本義有待考證。下面我們繼續考證和甲骨文字西有關聯的另一個甲骨文字:瘞。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一十四:洒 <wbr>瘗 甲骨文

例一             例二

這個甲骨文字是從西的。但是它下面的那個半圓形的圓弧誤導了此前的古文字專家們。這個半圓弧習慣性地被破譯為“辶”,即走之底。所以使對該字的破譯走上了歧途。這個甲骨文字馬如森認為是從辶從鹵(本字字庫未收)。《甲骨文編》認為是迪:“卜辭迪從凵,其義與乃同。”漢字繁體字“乃”也有寫作“迺”的,其源蓋出於此。

我認為,本字是一個會意字,從西從凵从散点土。從西,說明這是一包玉石。從凵,說明這是一個土坑。從散點土,說明這些祭祀用的玉包是被土掩埋的。比較上圖我們發現,其中例一的甲骨文字從散點意符,意味著土坑中的一包祭祀用玉正在被人用細土填埋;例二則未用細土填埋。前者正是中國遠古時期的一種祭祀方式:瘞。瘞這種祭祀方式《山海經》中有多處記載:

《山海經·南山首經》:“凡鵲山之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稻米,白菅為席。”

《山海經·南次二經》:“凡南次二經之首……其祠:毛,用一璧瘞……。”

《山海經·西山首經》:“凡西經之首,……祠之用燭,斎百日以百犧,瘞用百瑜……”

《山海經·中次八經》:“凡荊山之首……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瘞,嬰,毛,一璧。”

《山海經·中次十經》:“凡首陽山之首……祠,嬰毛一璧,瘞……”

這樣的例子在《山海經》山經部份的每一章經文結尾處都有,這裡就不再抄錄了。這裡的瘞是在對山川神祗祭祀時,用土將陳列的祭品掩埋起來的一種祭祀方法。從民俗和審美角度看,這種瘞埋可能是表示土地山川的神祗已經享用了的意思。根據現存的文獻資料,殷商王朝非常重視祭祀,每年都要祭祀土地山川河流泉淵。所以《山海經》中所記錄的大禹時代祭祀土地山川的方法很可能一直沿用到了殷商。至少甲骨文瘞(見上圖例一)記錄了這一歷史痕跡。上圖例二應該也是當時祭祀的一種,就是將祭品只陳列而不予掩埋的祭祀方式。在殷商甲骨文系統中,這樣兩個甲骨文字由於細節的不同,本義上是有區別的。

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造字原則來再現這樣兩個字,前者應該是從玉從凵從土;而後者應該是從玉從凵。雖然例一的甲骨文字我將其破譯為瘞,但是它和瘞之間僅僅是本義相同。瘞出現在《山海經》中,應該是戰國以後的人們創造的字。它和例一的甲骨文瘞字並無脈絡可循,所以沒有繼承關係。我在這裡將其破譯為瘞也是一種假借手法。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洒的本义:殷商西部邊陲小國採集玉石。動詞。

瘞的本義:夏商兩代統治者在對山川神祗祭祀時,用土將陳列的祭品(主要是玉)掩埋起來的一種祭祀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