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零二:永 派

标签:
甲骨文永派本義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說文》:“永。長也。象水巠理之長。《詩》曰:‘江之永矣’。”從許慎的這個關於永的定義分析,永的本義是長的意思。永字本身和水沒有什麽聯繫,僅僅指很長,象河水一樣沒有盡頭的意思。《詩經》“江之永矣”是說江水很長,沒有盡頭。
《說文》:“派。別水也。”派的定義告訴我們,派是指河流的支流。毛澤東詩詞:“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是說長江的很多支流流遍了中原大地。安徽肥西縣有上派、中派的地名也是指河水的支流而言。所以派和河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以上通過對《說文》中永和派這樣兩個字的定義說明它們的本字不同,其本義也應該不同。但是,在古文字學界,認為永和派是同一個字的觀點幾乎是一種共識。例如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釋》中就說:“古永、[派去氵]、派當爲一字,殷時蓋已衍為永派二字。別水多者其流必長,是其義亦相因也。”李孝定認識到“殷時蓋已衍為永派二字”這個見識是非常深刻的。但是他沒有深究下去。實際上也受到相關殷商史料的限制。因為在卜辭涉及到永和派兩個甲骨文字的相關辭條中,永和派都沒有用在其真正的本義上。而只是用作貞人的名字,或者其他人的名字。這樣就無法從本義的使用情況辨明永和派的本字和本義是什麽。
我認為,在上圖中左邊兩例是甲骨文永字;右邊兩例是甲骨文派字。我的結論是建立在此前我對甲骨文字的系統的破譯的基礎上的。
甲骨文永和甲骨文派這兩個字的字形主體完全一樣從彳從人。所以永字可以解釋為一個人正在由大路進入一條岔路。道路是沒有盡頭的,所以這個人將會一直走下去。這就是甲骨文永的本義:長久,久遠。
甲骨文派字的主體是永。但是它多了一個部首散點的水,這個散點水在甲骨文造字中的作用代表齊膝深的寬而淺的水。但是在本字中不是。因為在派的本字中,這個散點的水和另一部首人的兩個筆劃結合,成為兩條河的象形。一條是大河,是主流;另一條是岔河,是大河的支流。所以甲骨文派的本義是:別水,支流。
翻閱目前使用的甲骨文工具書你就會發現,無水的甲骨文永字和有水的甲骨文派字都被混合在一起了。在破譯和解釋的時候,專家們幾乎是眾口一辭:古時永、派為一字。
其實在殷商甲骨文系統中,永和派是兩個本字,它們各自的本義也不同。當然,我的這個觀點同樣需要進一步的卜辭辭條內容加以驗證。不過總算是將甲骨文系統的兩個字的本字區別開來,并區別了它們的本義。從《說文》的定義看,在殷商以後的一千多年中,永和派的本字本義一直循著這樣的脈絡在向前發展。
【甲骨文本義小結】
永的本義:無止境的路。長久,久遠。
派的本義:無盡頭的河。別水,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