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一百九十七:燼

标签:
甲骨文燼本義火災火種殷商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這個甲骨文字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灰烬的烬,繁体字写作燼。《說文》:“燼。火餘也。從火聿聲。”本義當從羅振玉的解釋:“此從又持丨,此撥餘火,象形。非形聲也。”借著這個燼字我要重複一點:甲骨文沒有純粹的形聲造字。在我考證到現在四百字左右的甲骨文字中還沒有遇到一個純粹是由形聲造字法造出的甲骨文字。其中被學者們認為是形聲字的甲骨文字的聲符,一般都含有和所造新字的本義相關的會意成份,所以都還只是意符,并未成為單純的與本義無關的聲符。這說明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主要只有兩種:象形和會意。同時也說明在殷商時期,形聲法還沒有成為甲骨文造字的方法。當然也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產生新字的方法,但是那些都不是甲骨文造字常用的主流的方法,例如假借。
我們看甲骨文燼。殷商人嚴冬在家中取暖採用在地上挖火塘的方法:即在房屋或地穴的土地上挖出一個坑,在坑裡燒火取暖。這一點已經為普遍的考古發現所證實。所以這個燼字的火是在地上燃燒的。到了東漢以後的繁體漢字燼,下面就出現了一個皿字,說明已經在火盆里燒火取暖了。甲骨文燼如圖,從手持丨,這個丨代表撥火棍。撥火棍的作用是當柴禾過多堵塞火路,產生濃煙時用來撥松柴火,使其充分燃燒的。到了夜晚就寢以前,必須用撥火棍將火堆四周的草木灰燼向火塘中間撥攏以蓋住剩餘的炭火。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火星濺出引發火災。殷商時平民一般住在半地穴式草屋里,屋頂是用稻草,屋門也是用蘆葦、柴草編制的柴扉,放火就尤其重要。
將火的餘燼用草木灰蓋住的第二個用處是保存火種。次日早晨只要將火堆撥開,會發現有些小塊的炭火還沒有熄滅。這個時候只要加上一些易燃的草沫,用吹火棍一吹,火焰就會重新燃燒起來。我下放的皖南農村每年冬天都是這樣過冬的。我想對於火種極其缺乏的殷商時期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卜辭:“…我。貞:邑燼…”(前5·33·1)
這一條卜辭中的燼字常被專家們解釋為地名,這是一個誤解。我認為這一條卜辭是為占卜該邑會不會發生火災。這裡用燼暗喻火災,而不直接用火災的災字是爲了避諱災難。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燼的本義:掩蓋火之餘燼。動詞。用如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