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一百九十六:不332

(2011-03-08 17:47:03)
标签:

甲骨文

本義

唐英

白不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字之一百九十六:不332 甲骨文不

不字是一個否定副詞。可是它的否定意義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看似獨體字的甲骨文符號爲什麽就包含了否定的意義呢?

《說文》:“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從一。一猶天也。”段注:“凡云不然者。皆于此義引申假借。其音古在一部。讀如德。”也有學者依據王國維的說法:“帝者蒂也。不者柑也。”說不字的本義是花萼。也有學者認為這個不類似蛛網下垂形。可是花萼或者鳥飛或者蛛網爲什麽就可以表示或者引申出否定的意義呢?看來他們所說的都不是這個字的本義。

我們認真觀察一下這個甲骨文不字的字形,或許會有所啟迪:不,上從一,下從什麽?爲了弄清楚甲骨文不字的這個下半部份是什麽?它的本義又是什麽?我們有必要重溫甲骨文木字和末字。木的本義是一棵樹;末的本義是樹梢。參見《破譯74》這個甲骨文的不字正是木或者末被去掉了上半部份的樹身。一棵樹被砍伐(即否定)以後剩下了什麽呢?剩下的是地面的殘存的樹樁和地下的樹根。其實這個字理解起來也很簡單,它就是一棵樹被否定以後剩下的部份——樹根和樹樁。所以甲骨文不字,上從一,一猶地面也。不是許慎說的“一猶天也”。用一代表天或者地是甲骨文造字的慣例。例如:上、下、屯、氣等字都是。在這裡一表示地面。而一下面的部份表示樹根,樹被砍伐以後留下的樹根。樹根是對樹的否定,所以甲骨文不字的字形可以引申出否定的意義。用作否定副詞。在卜辭中,不字多用作否定副詞。

卜辭:“乙未卜,暊贞:师贾入赤马,其,不吉。”(《合》28195

卜辭:“丙戌卜。貞:自今日至庚寅雨不?”(前3·19·4

破譯甲骨文字之一百九十六:不332 清唐英【陶冶圖說·採石制泥】一文中將經過淘洗以後的陶泥製成磚坯狀的陶土坯稱作“白不”,唐英在不字下有注解曰:“敦上聲。凡造瓷之泥土皆以此為名,蓋景德鎮人土音也。”看來段注不虛,這個不字在古代確實有“德”這個發音。與景德鎮土音“敦上聲”同屬一部。王力《漢語語音史》將敦和德同歸端母。

《說文》:“朩獻。伐木餘也。……古文朩獻,從木無頭。”由此可知甲骨文不字一直被使用到春秋古文一直沒有發生變化,到了東漢時期這個不字已經演化為小篆的[朩獻]字。這是它的字形的演變路徑。而景德鎮人的方言“白不”應該是“白樹墩”的意思。也就是許慎所說的“伐木餘也”,景德鎮瓷器業把瓷土坯稱做“白樹墩”應該是行業內的一種俗語。而這個“白不”的發音卻保留了遠古的發音:白敦(上聲)。這裡仍然保留了不的甲骨文本義“伐木餘也”含義。由此想到這一點和我們至今仍然把樹身被砍伐以後的部份叫做樹墩應該是一脈相承的。樹墩只是樹被砍伐以後地表可以看見的部份,而甲骨文不的本義包含了地下的根系,這是地表看不見的部份。春秋古文朩獻字和甲骨文的不在字形上大體相同,本義都是伐木之後的樹墩和樹根部份:

有這個方言的例子我們可以從本義和讀音兩個方面反證,甲骨文不的原始本義應該是樹被砍伐以後餘下的樹墩和樹根的意思。但是它在殷商時期的讀音很可能是讀如德,而讀如布的發音最早見於《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引自《康熙字典》)作為這個讀音的不字是一個入聲字。

《诗经》中这个不字出现了几百次,但是却没有用作韵脚的。所以无法依据《诗经》的韵脚来研究不在春秋以前的发音。《礼记》和《周礼》也是如此。不过我们可以从现有古代文献记载的不字在远古的三个发音分析:①不,de入声;②不,bu入声;③不,方言den或者dun也是入声字。这三个先秦的入声字在发音上是非常接近的(木墩在江淮方言区为入声)。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吴语皆然。”商人读如德(入声);吴人读作fú。而②不bu入声这个读音似乎是两者的结合——继承了商语的入声声调和吴语的发音,我认为应该是在商地和吴地之间的广大地区在长期交流中形成的一种折中的混合发音,由于约定俗成而最终定型为②不,bu入声这个读音。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不的本義:樹被砍伐以後剩下的樹墩和樹根。引申義:否定副詞。

本文中有關清代唐英【陶冶圖說·採石制泥】相關引文和插圖均引自《亞洲風——李兆良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