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殷商考3:亳地

(2010-12-16 08:49:13)
标签:

商契

商汤

三亳

朝歌

甲骨文

文化

分类: 远古史

夏商之际,九州大地上有很多地方以亳命名,这是为什么?在这些以亳命名的地方哪一个亳才是商汤建立商朝并长期居住的亳呢?

夏商之际的亳地很多,流传至今依然名气很大的有:

河南商丘—南亳 山东曹县—北亳  河南偃师—西亳  安阳殷墟—盘庚之亳

有肃慎之亳     有京兆之亳     有衞地之亳      契、汤之亳

为什么在夏商之际会有这么多地方叫亳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亳在甲骨卜辞中的本义。

亳,卜辞中上从亭字,下从丰字,也有从草字,从麦穗象形的。我的解释是它是商代一种用来储藏粮食和柴草的亭状建筑物。无论亳字的下部从丰字,也有从草字或从麦穗象形。总归是用来储藏的建筑物,总是用来储藏作为燃料和饲料的草,作为食物的粮食的。

《说文》“亳,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声。”前一半确定了亭是一种建筑物。后一半是存在问题的:亭字下部不从乇,在甲骨卜辞中“乇”没有这种写法。这个乇不是声符是意符,乇成为声符是隶书发明以后的事情。只要看一看甲骨文“宅”字就可以明白这一点。《說文》说从乇,说明亳字的甲骨文和小篆出现了断裂,或者小篆亳字另有起源。我认为在商周以后的文字使用中,人们以乇代替了甲骨文亳字中的丰。

研究商代史,首先必须把亳和商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史学界古今亳、商总是混为一谈,以致越辩越乱,至今是一盆浆糊。

夏商之际最大的民生问题就是粮食和草料。商生活在平原地区,草料既是燃料又是饲料。所以亳就是用来储藏人的食物和牲畜的食物的。当时的最主要燃料来源是麦秸和稻草,从商代遗址发掘出的大量灰坑和殷墟大灰沟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粮食收获以后的秸秆作为饲料和燃料为商人重视。

在历史上常以兵营命名所在地:绿柳营,后标营,江北大营,江南大营等等。商人以粮仓命名地名。建邑必先建亳,建都必先建亳。盘庚定居洹河以南首先治于亳殷。这个亳殷之亳就是商汤时期的亳地:

“殷契……封于商。……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从先王居,作帝诰。”

《史记·殷本纪》

 我们就应该确定,某地考古发掘出的文物有亳字此地不一定就是亳地;某亳地考古发掘出的文物也不必一定要有亳字。除了殷契、商汤居住的地方叫亳地,其它地方都不能叫亳地。位于它南面的叫南亳;位于它西面的叫西亳。所谓三亳就是:亳地,南亳和西亳。商人以亳为中心说明亳是商人的发祥之地。

甲骨文亳字的本义是粮仓。有都城必有亳,有大邑必有亳。这是夏商之际冠以某亳的地名众多的原因。参见《破译7:亳》王玉哲先生将原因归结于“这是由于商族在古时频繁迁徙造成的”是看见了表象而忽视了本质。本质是商代统治者在中原各地建设了多处粮草储备库,目的是为了战略储备、对外扩张和对夏发动战争。

很多专家把薄、蒲、蕃、蒲姑、番吾认为是“亳”的一音之转。首先这一干的字和亳是声通韵不通,说它是各地方言不同产生的混淆似乎更符合殷商时期的历史。其次,我认为。亳字的产生早在薄、蒲、蕃、蒲姑、番吾之前。现在已经辨认出的甲骨文中,为大家公认的并没有薄、蒲、蕃、蒲姑、番吾这些字。亳既然很早就产生了,被当做一个专用名词在商代得到广泛使用,它不需要用其他同音字来假借。第三,亳是粮草仓库,百姓用来做地名只是一种约定俗成,不能据此就判定亳是都城所在地。

还有一个误区:“汤所居”的地点未必都是汤都。举一个例子:

《史记·殷本纪》:“殷契……封于商。……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不祀,汤使亳众往为之耕”

前者是指今河南濮阳的商(是帝丘,不是商丘),后者说明下七垣文化的商汤的亳地已经扩展到了黄河南岸的宁陵一带。因为讨伐夏桀,商汤一定还居住过河南的偃师之亳。我们能够认定这些地方都是商汤的汤都吗???夏一直到被商汤消灭败走鸣条死于南巢以前一直居住在河南洛汭的二里头,所以商汤在此之前不会定都偃师的西亳,假定商汤确实曾经定都于西亳那也一定是灭夏桀以后的事情。

从商汤讨伐夏桀的路线分析考证。商汤之所以选择在景亳(今山东曹县南,与三亳无关)会盟,是因为景亳是讨伐葛、韦、顾、昆吾、夏桀的前沿阵地。更加重要的是景亳当时是属于岳石文化的势力范围。下七垣文化的商汤此举意在安抚并联合岳石文化共同消灭二里头文化的夏桀势力。在商汤景亳会盟后自东向西依次讨伐了葛、韦、顾、昆吾、夏桀,夏和商之间此前几乎没有过大的战争。所以夏都邑为二里头,汤都邑为亳(地点有争议,我认为是河南濮阳的衛地之亳即帝丘之亳)。

    迄今为止的考古学证据证明,山东曹县—河南商丘—惠济河中下游地区是岳石文化遗址分布区。

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汤冢的问题。我们来仔细阅读清朝孙星衍的《曹县重修成汤陵庙碑》:

“古者墓而不坟,故刘向称殷汤无葬处。至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郗长卿按行水灾,因行汤冢,事具《皇览》,以为在。其时诏称:河南颍川郡水出,大司空史按部所至,宜于济阴得见汤陵。自薛瓒、杜预伏滔刘昭皆以为在济阴亳县,未有异辞。今曹县左山之阳,是古济阴郡治。县南二十里土山集,是古亳汤都地。北陟淇,南跨睢,西至卫国,东尽濮阳,皆千里畿内。故太甲陵在濮州之历山微子箕子陵亦在东方也。曹县汤陵列于祀典,明置守冢户,陵前有碑。在宋皇、元延间皆重修。陵上有庙,像设犹存。”

成汤疑冢之一出现在山东曹县城南二十里没有疑问。但是孙星衍的碑文有三个问题存疑:一是成汤墓一定不会在都邑里;二是孙星衍说得明明白白,“曹县汤陵列于祀典,明置守冢户,陵前有碑。在宋皇、元延间皆重修。陵上有庙,像设犹存。”曹县汤冢是始于明代。三是史学界和民间有“商汤十八冢”之说。说明商汤疑冢众多,汉代刘向父子尚且不能论定,所以曹县的汤冢是权势者所定,大有可疑之处。所以汤冢的历史证明要留待今后的考古发掘。

但是,这些疑点都不妨碍上述地点:

河南商丘谷熟—南亳;

 山东曹县—景亳;(景亳与三亳无关)

河南偃师—西亳;  

河南安阳殷墟—商契之亳,商汤之亳,盘庚之亳

肃慎之亳 ,京兆之亳    

衞地之亳最早是帝颛顼和帝喾之亳。作为那个时代的大邑和粮草仓库的存在。商都邑迁徙前八后五,但是这里——衛地之亳,即帝丘应该是始终有商人居住的,所以这里的下七垣文化和商汤以后的商文化应该是连续的。衛地(帝丘)之亳和洹南亳殷、洹北商殷在殷王武乙之后逐渐扩张成为一个整体都邑,这个“王畿千里”的都邑就是商代晚期的朝歌。

     

疑问:这些叫做亳的地方哪一个才是商汤曾经定都的亳呢?确立了商都之亳,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论证商代先祖契所封的商的具体地点——契、汤之亳。而在解决汤都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必须首先澄清历史上三亳的历史疑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