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殷商考11:殷墟十二王陵

(2010-12-15 07:58:19)
标签:

商殷

殷墟

王陵

盘庚迁殷

文化

分类: 远古史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自1934年以来一共发发掘出十二座王陵大墓(除器物墓)。

王陵大墓十二座,2000余座陪葬墓,和累计8000余座墓葬。请你想一想这意味着什么?

一座未完成大墓,显然这是商纣王为自己建造的,但是他没有福气,在大墓建造未完时,周武王的军队就在牧野彻底颠覆了商王朝。这不是巧合:正好商纣王死于牧野,不远的晚商都邑殷墟正在建造一座大的王陵。

其余还有十一座王陵是谁的?不是帝王是不能享受王陵之制的。这些帝王是谁?从商纣王向他的祖先数一数,前十一个商代帝王分别是: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和帝乙。这不是巧合:正好十一座王陵埋葬着盘庚以后的十一代晚商帝王。虽然由于这些大墓历史上屡遭盗掘,考古界至今还没有能够完全对号入座,但是殷墟十二王陵正好对应十二晚商商王,这不是巧合!

这一切说明什么?

首先,它说明盘庚迁殷首先的居住地是洹河以北,见《水经·瀔水注》“阳渠水(洹河安阳段)又东迳亳殷南,昔盘庚所迁。改商曰殷,始此也。”。所以他把自己的陵墓建造在了洹河以北的侯家庄和武官村的某地。后来他迁邑到了洹河以南治亳殷,但是王陵已经建造,他被安葬在洹河北的王陵。以后这里就成为晚商殷墟帝王的祖坟了。盘庚后十二代帝王陆续被安葬在这里。

其次,它说明盘庚没有迁往西亳(偃师或者郑州)。所谓盘庚迁殷只是盘庚将都邑从洹河北迁到了洹河南。因为王陵没有搬迁,宗庙还在殷地,所以盘庚迁殷只能被叫做迁邑而不能叫做迁都。如果盘庚确实去了西亳,那就应该叫做迁都而不是迁邑。如果盘庚确实去了西亳那商朝的迁都就应该是“前八后七”(包括回迁殷墟一次)才是。如果存在着武丁自西亳迁都返回殷地的历史事实,那就不是“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了。

第三,它说明“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史记》引《竹书纪年》这个记载是真实可信的。事实也应该如此,历史上绝不会出现这样一种不合理的做法:盘庚自殷迁往西亳以后,盘庚和他的后代商王死后把灵柩运回六百里之外的殷墟安葬。既然盘庚已经迁往西亳,当然应该安葬在西亳。祖宗葬在西亳。后面十一代帝王有什么理由回殷墟安葬呢?殷墟也就断无有十二座晚商王陵的情况出现。

第四,殷墟十二王陵还说明,在洹北一定曾经存在一个万人以上的城邑,因为盘庚曾经“震动万民以迁”。盘庚初期在洹北必定会有一个有晚商三期文化遗存的遗址。这个遗址在项羽的时代就已经被人遗忘了。《汉书·项羽传》“洹水南,殷墟上。今安阳西有殷。束皙以殷在河北,与亳异也。”其实正是束皙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盘庚迁殷最初是在洹河之北,后来搬迁到洹河以南,在洹南建立了亳殷,这就是今天安阳西才能有亳殷。

第五,殷墟十二王陵的存在还提示我们:在洹北的考古中应该出土和晚商盘庚到武丁时文化相衔接的:带白灰墙皮的草拌的泥块,用于盖房子的完整的或者半截的土坯,用泥巴糊封的芦苇房顶,应该有比殷墟卜辞更简单的卜辞文字或者根本没有卜辞的占卜用的龟甲。这些都在洹北商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被证实了。

第六,在洹北考古的中商三期(仅限三期)文化遗存中应该没有成组的青铜礼器出现。原因很简单,就是盘庚是“震动万民以迁”的倾城搬迁,所有的完好的成组的青铜礼器都应该搬迁到了洹河南岸的亳殷。但是有一个例外——用于商王祭祀的祭祀坑里的青铜礼器窖藏不在此例,因为随着南岸的晚商帝王们死后,在洹北王陵区会形成祭祀用的埋有青铜礼器的祭祀坑。这就是《礼记·孔子闲居》中说的:“殷人吊于圹”是也。商殷有“谅阴”的守制习俗,后代商王必须为其亡父守丧三年。守丧期间住在洹北的草庐里。

这十二座晚商王陵向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史记》所记载的武乙时期“殷复去亳,徙河北”,是迁都还是迁邑?是徙洹河北还是徙黄河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