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东北王传奇沈阳大帅府

标签:
辽宁沈阳大帅府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东北篇 |
在沈阳喧嚣的闹市中,昔日的皇城脚下,有一处规模庞大、气势恢弘的青色民国建筑群,在现代繁华都市的掩映下,显示出一份别样的神秘与文化气息,这里就是名闻遐迩的大帅府。“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小帅府”,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长子,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办公官邸和私宅。
张作霖于1914年秋天开始动工修建这座三进四合套院和西院北部的两组四合院。三进四合院是吸收奉天城清朝各王府建筑持点,遵循张作霖家乡辽南的生活习俗而建起的。
1915年秋基本竣工后,又进行了室内外装修。1916年秋,全家搬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建成后,张作霖已升任奉天督军兼奉天省长。人们开始称张作霖为“大帅”,知近者称“雨帅”。因这新三进四合院即是张作霖的办公官邸,也是家眷居住的私宅,故此,人们习惯称其为帅府。
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型,青砖班瓦,飞檐兽吻挑脊,雕梁画栋,朱漆廊柱,石鼓柱础,石条台阶,方砖铺地,是砖木结构的仿王府式建筑。全院占地3900平方米.房屋共13栋,计57间,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
正门前院是一个东西长百米,南北宽16米的长方型大院,东侧开有东辕门,中间二门,西侧开西辕门。正房门迎门处是一面中间高两侧低并扇开的挑檐起脊,青砖磨砖对缝的大影壁,影壁正中镶嵌着一块雕有“鸿禧”二字的汉白玉。影壁四角雕有凤凰和雄狮。
雨面侧望都有精美的砖雕图案作装饰,十分雄伟。正门前青石板铺垫门阶,门阶两旁立有上下马石。正门两例有石雕抱鼓石,上卧的大狮子抱着小狮子。正门房由七间组成,中间为门洞,中三间为回缩门廊,廊柱上部木雕彩绘雀替和缕空雕花。朱漆大门扇上绘着秦琼、敬德两个门神,门洞内例上方悬一块横匾。上书“治国护民”。
一进院是大块方青石板铺地。门洞两例备三间,东三间为警卫室、传达室;西三间为电工室、电话室。一进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厢房是帅府的内帐房,掌管帅府内的财务开支。西厢房是帅府承启处,设文武承启处,文承启处接待、禀报、引进前来帅府公干或拜访的文武官员。
二进院,呈长方形,比前院大些,方砖铺地,周围有起台回廊四合。30根笔直廊柱环列于鼓形柱础上,绘栋彩方。庭院幽雅。二进院是张作霖搬进院后办公和会客的地方。正房7间,中间一间为过厅。门前,修一雕花门楼.门楼正上方悬一横匾,上书“望重长城”。
正房东三间依次是张作霖的卧室、办公室。北侧有一走廊,走廊尽头和卧室的交叉处有一小单间,是张作霖的洗澡间。西三间,两间为一大屋是会客厅,一间为书房。
三进院与二进院形制相同,是帅府的内宅,张作霖的家属大都住在此院。正房为七间,中间厅堂供奉张家祖宗灵位。
1922年以后,大青楼建成,张作霖搬入大青楼一楼办公。家眷也大部分搬入大青楼内,三进四合院改成巡阅使署办公处。帅府中院的建筑是典型中国传统的古典式建筑。在细部处理上既沿袭中国传统的民间风俗,也呈现了东北,特别是辽南风土民情。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雕刻上。
大青楼是张氏帅府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18年——1922年,为仿罗马式建筑,因该楼采用青砖建造,故称大青楼。大青楼总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楼高37米,是当时奉天城的最高点之一。
整体建筑富丽堂皇,外部立体浮雕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内部主要房间的壁画装饰技艺独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大青楼堪称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大青楼融办公与居住为一体,作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时期的重要办公场所,曾历经两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处决杨、常、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
小青楼位于张氏帅府的东院,由于地处帅府花园的中心,又有“园中花厅”的美誉,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建成于1918年,因其采用青砖青瓦建筑而成,俗称小青楼。它是张作霖为他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修建的。
小青楼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小巧精美、造型独特,整座楼体呈凹字形,中间为两层高门楼,二楼有外廊式阳台,其正面朱漆廊柱、雕梁画栋、彩绘雀替,体现出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小青楼枭混线条的雕饰、窗口饰以镇石、楼后顶部砌有环形女儿墙等手法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
小青楼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小青楼作为张氏帅府第一座仿西式建筑,它采用了大量的木雕、砖雕等中国传统工艺来装饰。分布在小青楼的28幅雀替木雕,多以梅花、柳枝、兰花为主,虽风格各异,但各个栩栩如生。
而小青楼两侧壮头的垂帘砖雕,以寓意深远的松、鹤为主画面外,饰以代表吉祥、喜庆的中国结,整组构图搭配和谐,布局严谨对称,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小青楼最为考究的是,它的每个门窗的上面均采用镇石砖雕装饰,这些镇石砖雕以花、鸟图案为主,形象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赵一荻故居,俗称“赵四小姐楼”,位于张氏帅府的大院的东墙外,为一座二层中西合璧式建筑,因1928年—1930年间,张学良将军的红粉知己赵一荻(人称赵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东北足迹: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