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清太祖清太宗沈阳故宫

标签:
辽宁沈阳故宫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东北篇 |
沈阳故宫,位于沈河区明清旧城中心,是后金入关前的沈阳(盛京)皇宫和清朝迁都北京后的盛京行宫(或称奉天行宫),始建于1625年,初成于1636年。至乾隆时期又有较大规模的改建与增修。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项目。
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的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是清太祖努而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清世祖福临也曾在这里即皇位,改之“顺治”,并于当年入关,统治全国。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代表了满族早期皇宫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体现了满族早期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富有特色而珍贵的范例。
1926年,在原皇宫的基础上辟为博物馆。目前沈阳故宫博物院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宫廷历史艺术性质博物馆。
与北京故宫相比,沈阳故宫建筑风格上更添有满、蒙的特色。在布局上,东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筑群布局仿照八旗行军帐殿(大幄次)的布局。
中路的特点则是“宫高殿低”,居住部分位于高台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区域,这是来源于满族人喜居于台岗之上的生活习惯。在建筑风格上,以汉族建筑风格为主,兼备了蒙、藏艺术。
清代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又称后金故宫、盛京皇宫。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计300多间,共组成20多个院落,它的规模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按其布局,可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大部分。以中路为主体,东西路为两翼。
东路建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政殿原名笃恭殿,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更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出于战略进取上的考虑。首先,沈阳乃四通八达之处,其地理位置对当时的满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鲜,进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辽阳满汉民族矛盾冲突严重,而沈阳当时还只是个中等城市,人口少,便于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满汉矛盾的激化。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后金汗努尔哈赤将都城从东京迁移至明沈阳中卫城,同年开始在沈阳中卫城中心部位偏东南角的位置修筑宫殿,即现存的大政殿和十王亭。这组建筑主要是作为理政和朝贺的场所,努尔哈赤居住的寝宫在原沈阳城的北门——安定门。
大政殿前,八字形东西排列着10座方亭,俗称“十王亭”。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自北而南,东部依次为: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镶白旗亭;西部依次为: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正白旗亭。
这种出自八旗建筑布局是沈阳故宫独具的特色,是清入关前,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是少数民族中帐殿制的定型化,充分体现了汉、满、蒙各民族建筑特点的融合。
中路建筑的主体部分位于沈阳城区的中心部位上,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南端始自大清门、依次向北为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诸多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许多对称式的建筑。
1626年,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从1631年起,用5年的时间对盛京城和皇宫进行了改建。他在其原来王府的基础上修建了新的大内宫殿,并将原沿袭自沈阳中卫城的十字形街道系统改为井字形街道系统,从而将皇宫置于城池的中央。
1636年,皇太极在此去汗称帝,改国号为清,对沈阳宫殿各主要建筑分别正式命名:“定宫殿名,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雎宫、西宫为麟趾宫、次东宫为衍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台东楼为翔凤楼、台西楼为飞龙阁、正殿为崇政殿、大门为大清门、东门为东翼门、西门为西翼门、大殿为笃恭殿”。
此后又在大清门前东、西两侧分别建文德坊、武功坊两座牌坊,因坊心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 ,可知建成于1637年。这也是清入关前唯一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宫殿建筑。西路建筑为清入关后续建。建成于乾隆四十年,主要有:戏台、嘉荫堂、仰熙斋和文溯阁等。
沈阳故宫博物馆所陈列的多半是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艺术品也很丰富,在绘画陈列室里,有明、清两代一些大师的作品如清李鳟、金农、明文征明书画精品、陶瓷、雕刻、织乡、漆器等工艺品也不少。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东北足迹: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