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案例分析比赛竞争道德父母教育儿童教育孩子心理育儿技巧育儿 |
分类: 案例分析 |
按:本文是对《实战模拟:怎么和孩子一起看体育比赛》的总结,感谢各位朋友的参与,很多评论写的非常好,对本文的完成提供了N多帮助,谢谢啦!
场景:某天,你和5-6岁的孩子一起看某体育比赛直播。目前的状况是中国选手排名第二,你们正在全神贯注地看排名第一的某国运动员表演。此时,突然这位运动员出现较大失误,你高兴地说:“太好了!他失误了,这下是我们拿金牌了!”可是,孩子却说:“他都哭了,你怎么还说好?”对此,你会和孩子怎么说?
井中月解答:
在看体育比赛的时候,成人经常为支持方呐喊,为其对手的失误叫好,这在生活中是挺常见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情况是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候,非常容易犯的大错误!我想,许多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惯性去想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作祟,我们成人太喜欢站在别人的痛苦上,享受自己所谓的“幸福”,哪怕这个“幸福”完全是不利己的!
竞争,是一种社会互动形式,指个人或团体,为要达到某种目标,努力争取其所需求的对象而言。这种对象有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竞争起于事物的短少或限制,竞争的结果,使成功者获得所求,失败者损失所有。现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互相竞争的产物,人们互相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金钱、地位、权力、机遇等。
一个人在不断竞争中获取胜利的过程中,如游戏获胜、比赛获胜,对于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有极大的帮助,还能改变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相反,害怕竞争的人,遇到困难就会畏首畏尾,没有面对挑战的勇气,不仅浪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机会,甚至还会一直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中。
但从竞争的特点看,它必须是人们对于一个相同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其基本条件是,竞争目标必须是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同时,竞争的目标主要在于获取目标,而不是反对其他竞争者,即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会出现双赢的结局。另外,竞争也是有理性的,要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可见,只有不断的竞争,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地克服困难。但是,在竞争的时候,不能忽视道德因素。对于5-6岁幼儿,其自我评价有了初步客观性,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在道德判断上,属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儿童对行为做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也许有朋友不是特别清晰上面我说的,这样吧,我井中月把最初的场景,按照孩子的视角解释一下:孩子对胜负的概念较弱,但已经知道同情弱者。如果当一个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是哭了,就是值得同情的,这就是行为的结果。而为了得到冠军,是行为者的主要动机,孩子对此基本不考虑。
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道德发展很重要的时期,孩子已经开始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通过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来判断事物的好坏。此时,如果父母的示范和引导做的不好,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道德观,而且会把许多人性中的劣根传递给孩子。而这些,可能就是父母在不自觉中,太强调站在输赢的角度看问题,忽视公平竞争和道德因素。
说了半天理论,回到主题,对这个看体育比赛的场景,即成人为竞争对手失误而欢呼这个事情,我井中月做过小规模的调查,不出我所料,大家都是自然的表现,没有一个人去想公平竞争和道德因素。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也是说明这样的问题,成人经常犯,而且已经到了习惯化,根本不认为这是错误的事情了。
当与孩子看体育比赛,家长为竞争对手失误而欢呼时,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看看背后都隐藏了什么心态,当然其中并不全是错误的,至于谁对谁错,我就不点评了,大家可以自己分析分析:
“欢呼”的家长:
● 家长有较强的好胜心;
● 在落后的时候,抱有侥幸心理,指望对手的失败而获取胜利;
● 对手的失误纯属“活该”,谁让他自己没表现好
● 完全以最终成绩考核一个人是否成功,正乃“胜者为王败者寇”;
● 缺乏同情心;
● 有了失误,就容易否认其努力和能力;
● 实力和技术不是获胜的唯一因素,心理因素和运气也很重要;
● 只有准备充分了才有可能取胜;
● 比赛一定有输赢,每一个人希望自己是第一;
● 比赛就是要你顶住压力,把最强的自己表现出来;
● 比赛就是残酷的,没有办法;
难过的孩子:
● 富有同情心;
● 认为失误后,如果认识到了,就是好样的;
● 只要是努力了,就是好样的;
● 这是不公平的胜利,比赛规则有待完善;
● 难道最有水平的人不是第一?
● 下次对方要是不再失误,我们就不会得第一了
对于这个场景,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容易转换的,比如孩子和另外一个旗鼓相当的孩子竞争,你会以何种心态面对?是指望对方的失误,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靠真实本领获胜?这个问题恐怕不是能简单回答的,如果比赛不怎么牵涉到利益,可能大家都会大度一点,但如果谁赢了,就可以参加一个重要比赛,或是能直接进入某个名校,此时你又是什么样的心态?还能保证一碗水端平?
所以,在教育孩子竞争的时候,最好有一个度。鼓励竞争是没有错误的,借助别人失误或指望别人失误,来赢取自己胜利的比赛,在道德上有所欠缺,是不恰当的。当这种想法被孩子接受后,他们就会为赢而赢,甚至为了获取竞争后的利益,可能会不择手段。而脱离了道德约束的竞争,往往会因为人的贪欲带来可怕的后果。这个世界在许多地方还是有相对公平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综合实力,想次次获胜是不现实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告诉孩子,只要真的努力了,比获取胜利更重要!
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说话、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适当注意一下没有坏处。至于正确的说法,我也没有特别理想的,因为有时候我井中月也不能免俗。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说法是:“真让人意外,我们可以获得冠军了!只是这个冠军有点太幸运了,是对方失误后,送给我们的,但不是每次都会有这样的好运气的。孩子你看,比赛的获胜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有技术实力、心理素质,外加一点好运气!”(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这是孩子想象力丰富吗?》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孩子的注意力有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