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孩子交谈中容易犯的错误

(2011-05-24 08:15:27)
标签:

儿童教育

父母教育

孩子心理

交流

育儿技巧

认识

育儿

分类: 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有许多家长,在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进行交谈时,总感觉有许多困难。孩子好像就是不爱和自己说,有时候只好不停的“唠叨”,但结果微乎其微。记得我写过一篇《拧孩子我问什么都闭嘴不答!》,里面介绍的都是怎么提问,当你采取正确的提问的时候,你的孩子才有可能回答你的问题。

  

  在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我先大致总结一下,先让大家心里有数:与孩子交流态度上,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同时还需要热情、真诚,积极关注孩子正面的地方。而这其中,真诚是最重要的,没有真诚的尊重,孩子会感到虚伪。而与孩子交流中,倾听是最重要的,没有倾听,就没有共情,你就不可能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而你说话时,一是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二是要避免不恰当的提问过多。

  

  所以,今天的主题就是说说如何避免不恰当的提问过多。不能否认的是,家长与孩子说话时,太想控制谈话内容,这也是我们总想控制孩子的缘故。当然,这确实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需要有良好的提问的方法。而提问本身,却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问题问的好,好处就不说了,但问题问的不好,可能伤害亲子关系,还往往使孩子觉得处在被审问的地位。具体的,这里就不再赘述,请参考我井中月的相关文章。

  

  不恰当的问题提的过多,如果不说你提问技术不行,就是家长对孩子缺乏基本理解。俗话说的好,“言多必失”。作为家长,你问题问的多了,也必然有一些是不恰当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发生,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就是反正你早晚也要问的,你不问就不说话。其结果必然导致孩子对你形成依赖,这也会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同样产生对你的依赖。

  

  另外,不恰当的问题问的过多,就会把对应的责任,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减少了孩子参与的兴趣,同时也减少孩子的分析、探索的能力。你想,既然你都按照事情的某种逻辑来问了,孩子会想:我不需要思考了,怎么准确表达,也和我无关了,我只按照你的思路做就是。说不到位,也和我无关,谁让你这样问的呢。

  

  从孩子的角度看,你的不恰当过多问话,不可避免的会使孩子处在被“审问”地位,自然而然的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特别是家长说质问性的时候,如“你怎么能这样想呢?”、“你不知道那是错的吗?”、“你为什么不努力争取?”等等。其实,在生活中,如果有人和你这样说话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回答,而是如何防御。其结果,你不是拼命的表白自己,就是以“沉默”来应对。

  

  还有,你不恰当过多的问话,一定有你许多的“猜测”和“假如”,这对孩子有很强的暗示作用。孩子在12岁前,其几乎没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他们回答你的问题时,受你“问话”的影响,会顺着你的“猜测”说,这样就把真实情况掩盖了。特别是当孩子遇到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你又非要孩子做出回答时,孩子往往会加上你和孩子的主观臆测,说出来的话不是谎话,也成为谎话了。

  

  那怎么是“不多”的问话?我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前面我说的都是“不恰当”的过多问话,呵呵。有一点大家要明白,过多的问孩子话,不是“数量”的多少,而是恰当不恰当!如果你是恰当的问,问多少孩子都不会反感的,而不恰当的,一句孩子都嫌多。而恰当“多”的提问,需要各位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说话当时的情景,自己随机应变了。这也许开始会比较困难,但多摸索几次,就熟练了。

  

  最后,虽然和孩子沟通,是一种包含很多因素的方法,要根据当时沟通目的、情境,以及你和孩子的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虽然我井中月不能给大家通用的方法,让大家非常明确的掌握这个“度”,但还是可以给出几条建议的,对此,大家也不要公式化,要知道,如何绝对化、公式化的东西,在儿童教育中,一定会碰壁的。真正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理论上,真是一个孩子一种教法,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教法,实际上是在毁孩子。(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几条建议:

  ● 你对孩子说的任何话,你问的话,态度上必须保持相对中性;

  ● 你问的话,无论多少,其逻辑要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内容上符合孩子的兴趣;

  ● 你问的话,不能偏离孩子说的主题,也不要问题外的事情;

  ● 你问的话,不能带有指责、批判性、预言性的内容;

  ● 你问的话,要对当前孩子说的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 你对孩子说的,不要马上给出绝对性结论;

  ● 你问的时候,密切关注孩子的反应,看有无“拒绝”的身体语言;

  ●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结束谈话时,语气诚恳、客气,不能生硬的结束。

 

  相关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如何识破孩子的身体语言》        《巧用身体语言与孩子沟通

  《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倾听开始》    《与孩子共情就是这么简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