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倾听开始

(2011-04-25 08:09:25)
标签:

倾听

身体语言

共情

亲子关系

父母教育

孩子心理

育儿技巧

育儿

分类: 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提示:本文已刊登在《保育与教育》杂志2011年第九期。

 

  大家都知道,谈话技术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但“听”比“说”更重要。孩子来找我们,除了亲情的连结外,更多的是遇到了他们无法处理的某些问题,所以,我们不要流露出漠不关心和不尊重,更不能表现出急躁和愤怒表情,要耐心地去听孩子说出来的任何事情。井中月认为,只有你善于“倾听”孩子,你的孩子才愿意说,语言表达自然就强。

  

  另外,在孩子教育中,当你耐心细致地听孩子叙述自己的“苦恼”,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安慰和鼓励,只要很诚恳地全神贯注地去听,孩子才有兴趣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以井中月认为,倾听,既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能使孩子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下,诉说自己的“烦恼”和开心事。这样的结果,你和孩子亲子关系,才能有质的飞跃。

  

  倾听,是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的倾听,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其主体者是听者,而倾诉的主体者是诉说者。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和尊重自己谈话的人交流。所以,倾听可使孩子能够更加开放自己的内心,更加坦率地表达真实的想法。

  

  那如何做到“倾听”孩子?其实,做到倾听并不难,我井中月这里为你提供几个小技巧:

  

  第一,家长倾听孩子时,要用“心”。

  倾听时,要要体察孩子的感觉。也就是说,在接受并了解孩子感觉的基础上,将对方的情感复述出来。所以用“心”时,你要放下手边的事情(或看电视、报纸类),不让孩子感知你的“心不在焉”,孩子是不明白我们能同时做两件事情的。同时,你还要关注孩子的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含义,结合孩子的语言,从中发现孩子所省略和未表达出来的内容。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抢玩具了,回来后有可能会和你这样说:

  ● 我和某某抢玩具了:孩子在进行客观的描述;

  ● 我抢了某某的玩具:孩子比较强势,自我中心感强;

  ● 某某抢了我的玩具:孩子比较弱势,自卑退缩;

  

  第二,家长倾听孩子时,要善于使用身体语言。

  大家要知道,人的沟通中,身体语言是占绝大部分的。善于使用身体语言,可以使倾听事半功倍。而在倾听中,最常用、最简便的动作是微笑、点头和身体前倾。但做时应认真专注,充满兴趣,并且常配合目光的注视。需要注意的是,身体语言要适时、适度。若都是机械、随便的,或者眼神漂移,否则孩子很快就会发现你心不在焉,从而会影响孩子的叙述。

  

  第三,家长倾听孩子时,要善于重复孩子的话。

  倾听别人的谈话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查证自己是否了解孩子真正的意思。你不妨适当的重复孩子的话,或说:“你的意思是……。” 这样,你就能抓住孩子要说的主要意思,不要被个别枝节所吸引,避免造成误解和曲解。当然我井中月也提醒你,如果你的身体语言表达的好,你就要可说可不说时,少说。

  

  第四,家长倾听孩子时,要善于使用各种语气词。

  在倾听中,可以经常使用如“嗯”、“是的”、“噢”、“是这样”、“真有意思”、“说下去”、“我明白了”等,这些言语向孩子传递了“我真的在听”、“我有兴趣”、“我想继续听”等信息。当然,如果你和你的身体语言共同使用,效果更佳,如说“嗯”,同时眼睛注视孩子并点头示意。

  

  从上面我井中月总结的四条,我们可以看到,正确的倾听,要求家长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孩子的感受中去,细心地注意孩子的言行,以及如何对所遇问题做出的反应。还要注意孩子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完整的判断。善于倾听,不仅在于听,还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在倾听中应该避免犯一些“错误”,井中月为你罗列如下:

  

  第一,家长倾听孩子时,不要轻视孩子的问题。

  经常有一些家长,听完孩子的讲述,对谈话内容漠不关心,或认为孩子说的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自寻烦恼,因而流露出不耐烦的态度。这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不成熟,在他们的眼中,任何和其相关的事情,都是“大事”,也是困扰他的难题。所以,无论孩子说的事情在你看来多可笑幼稚,也不要嘲笑。

  

  第二,家长倾听孩子时,不要急于下结论。

  有些家长,往往在真正了解孩子所述事情真相之前,便急于下结论。这可能会使孩子感到你没有耐心,往往停止和你述说。而当你错误理解孩子的意思的时候,孩子下次就不愿意和你讲类似的内容。所以井中月提醒你,要仔细地听孩子说些什么,也不要急切地表达建议,你也不需要边听边琢磨孩子下面将会说什么。

  

  第三,家长倾听孩子时,不要经常打断孩子的话。

  有时候,家长在倾听孩子说话时,常常打断孩子的叙述而转移话题,孩子刚讲了一点,你就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关的细节问题,搞得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说什么好。孩子的思维比较直线,你打断了,就很难再接上。当孩子处于被询问的状态之中,就非常不利于充分表述自己。这样,你即不能让孩子宣泄情绪,也可能让孩子忘记说最重要的事情。

  

  第四,家长倾听孩子时,不要对孩子所说,立即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这是在倾听中,家长特别爱犯的错误。例如孩子说抢了玩具,你立即说“别说了,这件事上明明是你错了,你还说别人的不对?”。孩子找你来说话,并非是想来听你批评、指责的。所以以井中月的看法,即使你不赞同孩子的想法,你也应该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来做评价,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强加于孩子。否则,孩子不会再和你说任何事情。

  

  第五,过分的共情。

  我们在倾听中,确实需要有共情,但共情的次数过多或程度过重,反而对孩子产生某种心理暗示,强化了他们的某些情绪。孩子高兴的时候还好,多一点问题不大,但孩子“痛苦”的时候,你过多的说“你感到很伤心”、“你觉得很委曲”等话,有时反而煽起或扩大了孩子的情绪。这样,情绪发泄成了主目标,孩子就忘记要说什么了,你也失去了“倾听”。(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本人强力推荐我写的《必读育儿知识:关于孩子教育中的父权问题》,这是关于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重要文章,虽然长,但请各位爸爸读一读。

 

  如果来看的朋友们,有什么关于孩子教育方面困惑,欢迎给我留言,我尽可能帮助大家解决,谢谢!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