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无聊的孩子残杀鸭子取乐

(2011-04-12 07:25:16)
标签:

残杀动物

虐待

同情心

父母教育

孩子心理

情绪

道德

界线

育儿

分类: 父母教育

  今天我老婆在55上看了一个帖子,非常气愤,然后就转发给我,让我写一篇命题作文。我看了以后,自己也感觉非常的不舒服,抽时间写下了本篇博客。由于时间有点仓促,可能有未考虑周全的地方,先请各位见谅了。另外,由于无法核实帖子的真实性,所以我只针对类似这样的事情进行评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帖子的内容:一对小夫妻去永定门外放风筝,看见一只小鸭子在水里拼命扑腾。此时,对岸2个约10多岁的孩子过来,一个孩子把它捞起来,然后像抛石头一样,狠狠的把小鸭子又抛到了水中。小鸭子叫着往水边游,另外一个孩子又把它捞起来,再次把鸭子扔到了河中间。经过几次,小鸭子头搭拉着,漂在水面上了。等小夫妻赶到对岸,一切已经结束了。

 

  从新闻报道上讲,这不是什么大事,很多人可能觉得一只小鸭子的生命也许太微不足道了,死了又怎么样。可是,我想到的是,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为何如此去做?在某种程度上,这和虐杀小猫、小兔,对黑熊泼硫酸,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种人格扭曲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当今的家长对素质教育极度贫乏,孩子的家庭教育功能基本缺失。

 

  如果孩子只有3-5岁,这样的事情还可以原谅,但发生在12岁左右的孩子身上,就不可谅解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让这些孩子的残暴行为继续下去,他们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如果我们对此置之不理,让孩子的心灵长期扭曲,谁能保证他们,将来不把将人类当作心理发泄的对象?难道我们希望他们成为马加爵,或者是药家鑫?我想,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可问题是,这些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孩子的自我中心感强,导致产生“唯我独尊”的观念。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也是每个家庭中的“小太阳”,孩子自小就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除了学习,其他可以一概不管,且任何要求几乎都可以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在人格上,必然有所缺失的。家长们还没有察觉这种文化观念和教养方式,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他们的世界里,“满足”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每每为了“刺激”,不断尝试各种体验,来寻求自己的“满足感”。当有一天,他们发现弱小的动物,可以任意由自己进行欺负,其凄惨的声音、样子,使施暴不断升级。最后,孩子在残杀动物的暴力、血腥过程中,其病态的人格和扭曲的人性,获得一种变态的快慰和情感的发泄。

 

  第二,孩子被压迫惯了,希望从弱小的动物身上找到平衡。崇尚暴力管理的家庭,作为一种转移暴力的表现,其孩子的暴力行为也是多的。更可怕的是,父亲极其严厉、粗暴,而母亲溺爱,这种畸型的情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会导致孩子心理偏离了正常轨道。这对正处于人格塑造、形成时期的孩子来说,是不利的,家长应该反省自己了。

 

  当一个孩子生活过于闭塞,没有朋友,其情感世界必然淡漠。孩子心灵的扭曲后,当受到了欺负或家长的批评、责骂,由于没有任何发泄的渠道,长期累积,常常会转化为对弱小生灵的残害,以此在比他更加无助的动物身上,获得反常的快乐。随后这种行为,就成了孩子发泄的一种方式,并演变为一种乐趣。这种反社会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每当自己心里遇到不快或压力,就要通过施虐手段来获得自己心理的平衡。

  

  第三,家庭的生命教育缺失,把生物、动物当平常物品看。很多孩子都有虐杀小动物的行为,如踩死蚂蚁、揪昆虫的腿。说实话,我小时候也有过类似行为,后来被打了,才记住了。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也感觉好玩,并没有制止的时候,随着孩子虐杀变多,他们会越来越爱做这个事情。说白了,从他们心理角度看,他们并非是残忍,而是孩子根本没有认为这些动物是和自己一样,都是鲜活的生命。

 

  如果一个家庭,在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知道知识教育,忽视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孩子就不会把这些事件,与“残杀”联系起来,他们只会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昆虫类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的时候,自然会升级到小动物。如果长期下去,这些孩子都有一种病态的残暴心理。这不仅满足了自己进行“施虐”的快感,同时这种“勇敢”的行为,也能让其受到更多同龄人的注目!

 

  第四,孩子过早接触生活中的血腥场面,或看电视、玩暴力游戏等,并对此进行模仿。例如当家长在杀鸡、宰鱼的过程中,孩子在旁边观看,其血腥的场面习惯后,孩子不会认为这是不好的事情,反而会和“美味”结合起来。但这些真实或虚拟的暴力场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这些经过长时间的心理积淀,就会在现实中自然而然地模仿,使以后性格暴戾。

 

  孩子年龄小,人格还不健全,很多的生活经验,是通过效仿家长获得的。而模仿血腥、暴力的场面,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爱心,能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带来负面影响。当孩子生活中的刺激太少,或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就有机会对动物施虐。孩子长大后,就变成具有攻击性人格的人。

 

  最后,我想说一下,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在悲剧之后,才想着弥补。家庭的责任,并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生存的场所,更是一个重要的学堂!在这里,我们将塑造孩子的道德、人格。他们将来是否成功,就看我们是否把孩子的素质教育,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中去。否则,总不能等孩子“出错”了,我们就只能后悔、后悔、再后悔了。

 

  本人强力推荐我写的《必读育儿知识:关于孩子教育中的父权问题》,这是关于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重要文章,虽然长,但请各位爸爸读一读。

 

  如果来看的朋友们,有什么关于孩子教育方面困惑,欢迎给我留言,我尽可能帮助大家解决,谢谢!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