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年,湖南主持人汪涵向台里领导请示元宵晚会筹办事宜,领导说:“元宵节不就是‘闹’元宵吗,热闹就好。”这个“闹”字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的年庆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古代流传下来的闹元宵的故事,都和英雄有关:一是秦琼闹灯会,秦琼和几个把兄弟元宵节在长安观灯,英雄难得换上夹克衫休闲一回,可是宇文述强抢民女天理不容,秦琼等人路上不平与宇文述打起来了,英雄真不容易,老天爷明知人家休息也要安排点工作,那年长安的元宵节“闹”大了;二是《水浒传》的元宵节“李逵元夜闹东京”,李逵耿直的性格和梁山好汉身手不凡,这一段电视剧拍得比较精彩:只见东京(开封)夜如白昼,火光满天,城里的官兵一起出动与梁山好汉对阵。
电影《赤壁》也有东吴将士分食汤圆的情形,不过编剧将这个时间安排在冬至,每一位临出征前的士兵都把碗里的汤圆分给了梁朝伟(周瑜)一些,也不知周瑜是怎么吃下去的?
仔细一看,这些“闹”全是男人所为,与女子无关,古代抛头露面的是男人,而淑女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闹”字与女子无缘。女儿的元宵节还是婉约了一些,如那首传诵千古的《生查子·元夕》传说是宋朝的一位叫朱淑真的女子所作:“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说是欧阳修写的,这份力透纸背的含蓄分明是闺中女儿的情怀。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也为大观园的如花美眷添了一笔闺中景致,以贾母老太太为首率领众位美女看戏、听评书、击鼓传花、讲笑话、吃酒行令、观看烟花、吃滚热的元宵……大户人家的元宵节亭台楼阁处处张灯结彩,还有元妃娘娘送来的精致宫灯猜谜,只要诸位小姐们积极热情参与。这样的节日即使足不出户也够热闹的。
图:《红楼梦》中的元宵节观花焰火的剧照

与之相比,出家人的元宵节是庄重的,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这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士族庶民都挂灯。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这点在《西游记》中有证实:
众僧笑道:"老师(唐僧)拜佛与悟禅心重,故不以此为念。今日乃正月十三,到晚就试灯,后日十五上元,直至十八九,方才谢灯。我这里人家好事,本府太守老爷爱民,各地方俱高张灯火,彻夜笙箫。还有个金灯桥,乃上古传留,至今丰盛。老爷们宽住数日,我荒山颇管待得起。"唐僧无奈,遂俱住下。当晚只听得佛殿上钟鼓喧天,乃是街坊众信人等,送灯来献佛,唐僧等都出方丈来看了灯……次日,唐僧对众僧道:"弟子原有扫塔之愿,趁今日上元佳节,请院主开了塔门,让弟子了此愿心。"众僧随开了门。沙僧取了袈裟,随从唐僧,到了一层,就披了袈裟,拜佛祷祝毕,即将笤帚……一层层直扫上绝顶……扫毕下来,已此天晚,又都点上灯火。(《西游记》第九十一回)
老版《西游记》中的“扫塔辨奇冤”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中的香菱,原名叫英莲,看灯会时被人拐走就发生在元宵节——《红楼梦》第一件让人遗憾的事!只愿:那位叫秦琼的行侠仗义,与其被杜撰提前数百年去战关公,还是等待几百年去救小英莲吧。
今天继续上传的是我国正月里上座率最高的甜点—汤圆,这款汤圆是传统的、古老的,入口香甜软糯,回味无穷的赤豆元宵。

主要食材:赤小豆、糯米粉、藕粉、冰糖
1、用小火慢慢将赤小豆煮透,如果一次加水不够,中途可续水。
2、糯米粉用温水揉成团,并搓成小圆子。
3、将糯米小圆子放入煮透的赤豆汤中,放入冰糖(桂花糖),加藕粉或者糯米粉(这招学自恬静YZ的美食博客)调芡,变得粘稠。
补充:赤小豆也是红小豆,提前一个晚上泡发会更容易煮透的。
好几种汤圆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