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自助游柬埔寨吴哥窟配图游记水上村庄 |
分类: 透过镜头 |
吴哥窟的所在地暹粒(Seam
Leap)的市郊,有一个柬埔寨最大的湖泊,叫洞里萨湖(Tonle
Sap),连通着柬埔寨的“母亲河”湄公河(Mekong)。湖畔的暹粒河上,有个特殊的村庄,叫Floating
Village,即“水上村庄”。字面的意思应当是“飘浮的村庄”。村庄如何飘浮法?令人好奇心顿起。可别联想到“水城”威尼斯、周庄那里去,其实一点共同点都没有。
从暹粒出发,乘坐Tuk-Tuk(摩的)一路往南,约十多公里。路还没有修好,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在我们的屁股还没有彻底开花之前,很幸运地赶到了那个停了很多大大小小船只的码头。坐上我们的“游船”,一条船尾有个马达和舵杆的木头小船,开始了“水上村庄”之旅。船一离岸,我们就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村庄”内了!
的确,所有人家的“房子”都飘浮在水面上,而不是用柱子撑着固定着,所以,Floating一词是千真万确、如假包换的。河道就是村庄的“街道”,小船就是村民的交通工具。单薄的小船看上去弱不禁风,但在船夫的左拨右划下轻快而灵活,在船与船之间穿行。小船一靠上“船屋”,就直接进了家门!
我们发现,有的“房子”比较挺刮,就像普通村庄里的“大户”,住着瓦房或楼房;有的“房子”则非常破烂,东倒西歪,四面透风透雨,屋顶估计也要漏水,也就是说上下前后左右全是水了!这么说来,水上人家的贫富差距也是十分显著。
游船一路前行。村民们自顾自地忙着或闲着,全没把我们当回事,象我们根本就不存在一样。他们洗衣、做饭、聊天、睡觉、打牌、喂鱼……过着他们的日子。
村民们祖祖辈辈靠在洞里萨湖打渔为生,现在估计还兼做些游客生意的“副业”。打来的鱼圈在河中围起来的“鱼栏”里养着、卖着。
他们离岸边咫尺之遥,却仍然在水里呆着;他们离“现代社会”相距亦近,可还是在这里生存着。
我们当然无法理解眼前的一切,所以我们只能是一名无关紧要的旁观者,坐在逶迤而行的游船上,瞪着好奇的眼睛,就像看一场“真人秀”电影。
我很可怜他们,倒不是因为他们生活艰难,而是他们被当作活生生的“展览品”,暴露在游客面前!
可或许我们多虑了。他们看上去活得很滋润、很自在。看看,在吊床上晃悠、闲谈,难道不是我们许多人曾经梦想的“小资”生活方式吗?没事再看两眼过往的老外游客(看和被看是相互的,不是吗?),权当流动的风景,说不定还在肆无忌惮地品头论足呢!有兴致的话,来一局斯诺克如何?
因此,水上人家的村民们自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生活。他们的“幸福感指数”不见得比我们任何人低。看看那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就知道。这么小不点,就能在一条小船上驾轻就熟、如履平地。甚至还会有惊无险地靠上来向我们推销饮料。他们玩着游戏。他们满脸“吴哥的微笑”!
纳闷有些人家的屋顶上竖着电视天线,却不见一根电线,难道电线都走水下了?事实上我想得太“超前”、太复杂了。每个村子都有一个“供电站”,准确地说是“发电站”,用柴油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供应给各家各户。居民们就用电池来点电灯、看电视,电池用尽后,就象换煤气罐一样换蓄电池!
所以我们看到独木舟在“村子”里穿行,船上装着蔬菜的,那是“迷你流动超级市场”,船上装着蓄电池的,无疑就是“现代化输电网”了。
不知道这些水上人家是安于这种潮湿、腥臭的生活,还是根本没有别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
前一篇:追寻吴哥的微笑(五)鬼斧神工
后一篇:黑莓,注定在中国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