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 |
分类: 猫村闲聊 |
去年同期,北京没有一个区域大学生购房在总体二手房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能达到5%。而目前,在校学生购房比例大幅提高,有的区域达到10%甚至15%。买房多成交多为小户型,总价在40—60万之间,全款付款者占到买房者的7成以上。而购房款基本为父母提供。
在校大学生买房,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可以在大城市提前“扎根”,或者是算做“家庭投资”。有的大学生还振振有词,说打算把父母接来住。不知道这六七十平方米的小户型,以后是否真能实现两代同堂。
孩子一成年,国外的父母在经济上似乎就放手不管。但国内的父母,则有着一管到底的精神。十几年的教育投资没有见效,又要拿出一大笔积蓄给孩子在陌生的城市买房。这在富有家庭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搁到普通家庭,怎么也摆脱不了敲骨吸髓的感觉。
在校大学生买房,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勉强的,说白了,就两条,一是贪图安逸,希望免除未来为房子奋斗的艰辛与苦恼;二是虚荣使然,攀比之心强烈。别人有房了,自己心里憋屈,感觉在生活质量乃至情感生活上都可能有压力。说一千道一万,都离不开一个“我”字。
当然,这样的现象也有着社会原因。大学生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就这么一个孩子,谁家都愿意让他(她)生活得更舒心些。再加上外面房价上涨,对未来没有把握,买房也能让人感到安全。还有一条,就是某些媒介的忽悠。和当初大学生买车一样,这几年大学生买房也被从个别现象忽悠成了普遍现象。不知道多少父母,就这样被逼着拿出了血汗钱。
但是,这些大学生想过没有,买房真是生活中所必需的吗?租房难道就真的会让自己失去幸福?自己的生活质量上去了,父母的生活质量怎么办?难道自己就这样没有信心,靠自己的力量在生存竞争中立足?
房子的诱惑是强大的,尤其是在中国,在北京,它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既然风潮已起,那么靠舆论去阻止,基本也是徒劳的。只是希望那些开口向父母要房的学生多问几句,家里的钱是怎么挣下的,父母对自己的晚年有什么打算,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至少,在狠下心的一刹那,掂量一下未来该如何报答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