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乔家大院》让晋商文化彻底通俗化

(2006-03-05 17:00:15)
分类: 时评●一地鸡毛

《乔家大院》让晋商文化彻底通俗化  “我在山西境内旅行的时候,一直抱着一种惭愧的心情。长期以来,我居然把山西看成是我国特别贫困的省份之一,而且从来没有对这种看法产生过怀疑。”大名鼎鼎的余秋雨先生在其《抱愧山西》(收录在《文化苦旅》中)的开头如是说。
  
  为什么余秋雨会有这种感觉呢?
  
  “大概是八九年前的某一天,我在翻阅一堆史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使我大吃一惊的事实,便急速地把手上的其他工作放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来。”
  
  这个令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余秋雨先生“大吃一惊的事实”是什么呢?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原来,这个“大吃一惊的事实”是晋商,当时“海内最富”的晋商。
  
  八九年是个什么概念?其时余秋雨已经43岁了,既是教授又是院长,还是国务院钦定的有着特殊贡献的专家。那个时候,他已经对明清历史的研究也小有成就了。
  
  就是以余秋雨当时的学识和阅历,也只是才无意间知晓了晋商的辉煌。而普通大众呢?知道晋商的这段历史的有几人?知道山西的这段历史又有几人?
  
  笔者也愧为山西人,也只是在看了《抱愧山西》一文后才知道自己先辈们的辉煌。
  
  能达到余秋雨这样的地步实属不易,能无意间发现“海内最富”的晋商更属不易(43岁时才无意间发现),如果能著作成文推广给大众更是不易中的不易。而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又能有多少呢?
  
  通过这个例子应该能分析出央视06年的开年巨制《乔家大院》之于晋商文化的意义了。如果说余秋雨的《抱愧山西》给晋商的通俗化开了个头的话,45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则让这种通俗化更加进行到底,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开播不到一周,央视新年大戏《乔家大院》收视率迅速蹿红,根据央视索福瑞调查的数据显示,《乔家大院》在北京平均收视率9.95%、西安9.03%、天津8.54%、沈阳8.35%,一些地方最高收视率一度到达13%。”《北京晚报》的报道让所有关心晋商文化的人心里热乎乎的。
  
  这样的普及率令人着实欣慰。试想还有比长达45集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更有效的宣传推广办法吗?笔者是吕梁人,以前问及时,人们常纳闷:吕梁?现在好了,十有八九会说:哦,是《吕梁英雄传》的那个地方吧!这就是电视的强大功能,套用一句郭德钢的名言:电视的普及功能无人能比。
  
  而且,《乔家大院》对于晋商文化的宣传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先来看看乔家大院本身的地位:
  
  乔家大院占地3724平方米。共有6个大院,313间房屋。四周是十几米高的青砖墙,上有女儿墙式垛口,四角有挺拔的角楼。大院中间是一条巷道,一头是大门,另一头是祠堂。巷道两侧各有三个大门,共六个院落,每个院子又有两三进小院子。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再来看看《乔家大院》的主人公乔致庸: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在包头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句民谚。复盛公是一个著名的商业字号,它的财东就是祁县乔家堡村的乔致庸,他是“在中堂”的奠基人。在他手中,在中堂的事业突飞猛进,先有“复字号”称雄于包头地面,后有大德恒、大德通两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中城市、水陆码头。当时在中堂的财势已跻身于全省富户前列,家资千万,店铺遍布全车。乔致庸不但善擅经商,而且注重教育,他经常督促儿孙学习,并在家中设立私塾。他本人亦十分好学,手不释卷,“俨然一老书生”。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孙多次捐款兴学,出资刊行本地名人著述,一时传为美谈。

 

  这样的一个地方,这样的一个人物,作为大众了解晋商文化的切入点,再合适不过了。
  
  《乔家大院》讲述一代晋商发展史的同时,更在不断讲述乔致庸所提倡的“义礼信”,这也是晋商的根本精神所在,也就是我们今天社会一直宣扬的“诚信”二字,这也恰恰现代社会最急需解决的两个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