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藏行·路径唐蕃古道太昭古城

(2017-05-11 00:33:33)
标签:

旅游

摄影

西藏

工布江达

太昭古城

分类: 山水游迹

2016年7月21日,从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下来,不仅海拔降低,感觉舒适。带着风和日丽美好心情,来到古代内地进入西藏的唐蕃古道——太昭古城。


/user/yayusw/image/20170510/20170510235997909790.jpg

/user/yayusw/image/20170511/20170511000079437943.jpg


   太昭古城,原名江达,位于拉萨-林芝公路(318国道)的左侧,距拉萨仅200多公里,是川藏古道及青藏古道中路、东路的交汇点(所以这里又称为唐番古道驿站),也是一个重要的驿站,在唐代时成为西藏的重要城镇之一,元朝即开始设立驿站,清朝时更是成为国家边疆的重中之重。清朝时,派遣四川将军赵尔丰入藏驻守,后因镇压辛亥革命,慈禧太后下令赵尔丰回内地,于是为赵尔丰奉“太后昭书”返回,由此得名“太昭村”。“太昭”的名称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据洛桑次仁老人讲,太昭在历史上被称作“江达”。史料上讲,太昭地名的由来跟民国时期的四川督军尹昌衡有关。1912年,四川督军尹昌衡根据清末治理川边计划,提出了建立西康省,规划中拟设太昭府和硕督、嘉黎两县。太昭一词,取自尹昌衡的字。祖籍湖北的四川华阳人尹昌衡字硕权,又字太昭。不久,又改太昭府为太昭县。
相传唐朝文成主即由此进藏,并曾在此小住。现太昭古城保存完好,可依稀得见当年规模,当年尼洋河上的大桥遗址还在,弯弯曲曲的唐番古道(也就是茶马古道)与川藏公路隔河相望,游人每至此,无不感叹!未入太昭城,镌刻有“太昭古城”的牌坊先入视野,高大挺拔的背后是厚重与深邃。跨过吊桥,置身古老的民居,视线穿过驿站城门,把思绪拉到历史深处,太昭曾经的繁荣涌现出来。从唐朝和吐蕃联姻开始,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就日益密切,军旅客商往来不绝。元朝时,太昭始建驿站,到了清朝末年政府在此设立了太昭宗(即太昭县)。据记载,当时太昭称为江达,人口众多、市镇繁华、店铺林立,有著名的小八角街和四座香火鼎盛的庙宇,并设有宗政府、粮仓、学校、邮局、旅馆、饭店、金银加工店、裁缝店、刑场等,藏、汉、回等民族和尼泊尔客商来这里经商交易,各地的商品也能够顺畅流通,当地藏族甚至开始与其他各民族通婚。太昭成为当时西藏的重要商业文化中心。清末民初,江达更名为太昭,管理着东起巴河镇,西至米拉山,北至娘蒲乡的广大地域。与雪卡宗、角木宗、孜拉宗等三宗,一同构成著名的“工布四宗”。
   重走唐蕃古道太昭古城与唐蕃古道连为一体,古道成就了古城,古城守护着古道。唐蕃古道是古代吐蕃与内地联系的交通要道,建于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就是由此到柏海(青海扎凌湖)迎娶了文成公主。唐蕃古道入口,右侧山崖有一处凹陷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藏王避雨石。相传当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回来时,路经此地天降大雨,松赞干布拔剑削山,让文成公主在此避雨。因大雨连降数日不停,文成公主分外思念家乡,于是命随行工匠在山洞内刻下唐王画像,又刻下经文、佛塔、佛像,向上天祈求大雨早点停息,自己能早日到达拉萨;同时,也祈求上天能够保佑唐王身体安康,国家繁荣昌盛。古道经过的山也名藏经山,山上刻有许多藏文,并涂了朱红颜色,这些藏文绝大部分是六字真言“嗡嘛呢呗咪吽”。
此地还有一块石碑,由于长年风吹日晒,碑文已经被严重风化了。但据当地的老人讲,这块碑记载了鹦哥嘴的开凿过程。从古道入口处向西大约5分钟,抬头仰望便可看见一块奇石,形状非常像一个人的侧面,而且戴着一顶吐蕃时代王公贵族们戴的锥形帽子,当地百姓称此石为松赞干布神石。相传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回来时,路经此地,天降大雨,道路不通。于是松赞干布派出自己珍爱的一只神兽鹦鹉,飞出去察看前面的路况,谁知道鹦鹉飞走后数日未回,松赞干布十分焦急,每日到此地翘首等待鹦鹉回来,鹦鹉感应到主人焦急的心情,顾不得休息,没日没夜地往回赶,终于把好消息带给了松赞干布,鹦鹉自己却因为过度劳累,栽倒在了松赞干布跟前。松赞干布十分伤心,站在那里久久地看着自己珍爱的神兽,连路边的石头也感应到赞普的伤心,竟然慢慢化成了赞普的模样,在那里一直望成了神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