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河奔流
大河奔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85,185
  • 关注人气:3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谷永劝皇帝纳妃不管美丑能生就行

(2018-09-14 07:48:53)
标签:

杂谈

分类: 老倪读史
   谷永劝皇帝纳妃不管美丑能生就行

  --老倪读《汉书》之谷永传

        谷永,字子云,长安人。年轻时做过长安小史,后来广博地学习经书。汉建昭年间,担任太常丞。谷永几次上书,指出时政得失。
   第一次上奏劝谏:
   建始三年(前30)冬天,日食、地震同一天发生,皇上下诏,要求各地推荐品德方正、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太常阳城侯刘庆忌推荐谷永担任待诏公车。
   谷永上奏说:
   夫妻关系,朝廷纲纪,是国家安危的关键,是国王最应慎重的事情。
   以前舜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他的两个妻子,从而使自己的品德更加崇高;楚王忍痛不再见丹姬,勤于政事,遂成霸业;幽王被褒姒迷惑,周朝因此灭亡;鲁桓公被齐女逼迫,国家因此倾灭。
   皇上一定要治理好后宫的政事,明确尊卑秩序,让高贵者不得嫉妒专宠,来杜绝骄傲怠慢行为的抬头,抑制像褒姒、阎妻所引起的祸乱,贫贱者都能按年秩升迁,各得其职,以此使政权长久,平息像《白华》篇中所言及的那种怨恨。
   对于后宫及亲属,多给他们财物,不让他们参与政事,疏远皇父之类的小人,削减外戚的权力,没有后宫治理好了而天下会发生混乱的。
     奏章陈递上去,皇帝放置一边不予采纳。皇上特地再一次询问谷永,谷永回答说:“日食地震,是皇后贵妾专宠所导致的。”
      当时,皇上刚刚即位,就退让把国家政权委托给他的舅父大将军王凤,议论的人大多把过错归到他身上。
   谷永知道王凤正受皇帝重用,暗中想依附于他。
        第二次劝谏:
     元年(前32)正月,白气在东方明显地升起,到了四月,黄而污浊之气四处弥漫,掩蔽京城,用大水来告诫,用地震、日食、月食来明示。
   它们与人事各有感应,互为表里,百官万事无所归倚,陛下难道不感到奇怪吗?白气升起于东方是贱人即将出现的表征;黄浊之气掩蔽京城是王道衰微的征兆。
   贱人将要出现而京城中王道衰微,这二者已经很相似了。
   陛下如果仔细考虑我的话,就会害怕天地灾异,深思维持统治的计策,改正以往的过失,排除沉溺酒色的思想,解除偏爱,奋发乾刚之威,平息上天施加的灾异,使各个侍妾人人能受到皇上宠爱,这好像还不够,陛下应赶快再更多地接纳宜于生育的女子,不择美丑,不要避讳,不论年龄大小。
   推论之,陛下与地位卑下的女子生下继嗣,是反祸为福。
   只是得到继嗣而已,不论其母亲是否贵贱。
   后宫女奴晓书者派遣后宫无爵秩者,广泛地从卑贱者中征求,以便得到上天所助,解除皇太后的忧郁恼怒,解除上天的怨怒,这样子嗣众多,灾异止息。
      当时,对答皇上时策的有几十人,谷永和杜钦的对奏为上等。
   皇上把它们都给后宫看。
   后来,皇上曾写信给许皇后,信中采用谷永的话来责备许皇后。
   谷永既然暗中为大将军王凤解脱,才能的确最高,因此被提升为光禄大夫。谷永写信感谢王凤。
    谷永其人,以上奏劝谏著称。然,仔细分析他的奏谏,完全是根据其个人需要决定劝谏内容。第一次上谏,一本正经、道貌岸然说了一大堆三纲五常,劝说皇帝一定要注意修身,是尽力而行,不减能少休息来考虑天下大事,要抛弃声色之乐。当然,兜了个大圈子,目的就一个--离间许后,削弱许后势力。帮王风集团站稳脚跟,为自己献上投名状。
     如果说第一次上谏,谷永还带着公心,劝皇帝不能乱来,要有所选择,宠幸后妃要以德为先。第二次劝谏就不象话了。直接劝说皇帝,现有皇宫的女子还不够,还要广为纳征,不分贵贱,不管美丑,只要能生育的,都要上。
   最为奇怪的是,第一次劝谏,成帝置一旁不理。第二次成帝竟然很高兴,还拿着给许皇后看。
    为什么短短二年时间,谷永的讷谏标准就不一样了呢?
   其实谷永二次说辞虽不一样,但是目的完全一样---就是继续离间许后与成帝的夫妇关系,打击许后集团,以巩固王风集团。果然,投桃报李,王凤于是厚待谷永。过了几年,谷永出任安定太守。
    只是可怜了许后,与成帝二十多年夫妻,因年老色衰,从此打入冷宫,最后还被逼自尽。
    成帝并未依谷永所言,不择美丑,不论贵贱,不论年龄,照单全收。反从此专宠飞燕姐妹十年,却未生一子嗣,也是汉室不幸,西汉从此走向衰落。
      二0一八年九月十三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