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人文/历史育儿家庭暴力 |
分类: 一声嗟叹:世事篇 |
接孩子放学回来的路上,我跟女儿正牵着手有说有笑地聊天儿,忽然传来“啪”地一声脆响,把我们娘俩吓了一跳。猛一抬头,原来是一个男人,在前方的便道上抽打着一个学生模样的孩子。我拉紧了女儿的手,继续往前走。那两个人离我总有10多米远,可是那男人的斥骂声,已经听得清清楚楚了:“你说,你以后怎么办?你说!”话音还没落地,“啪”地一掌就又掴到孩子的脸上了。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走到了那两个人的跟前。这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那孩子大概已经被打得受不了了,两只手交叠着扣在被打的脸上,忙不迭地向男人哀告:“爸我记住了,爸我以后不这样了……”听到孩子认错,父亲的火气似乎并没有丝毫的减退,他一面又向孩子的肩膀下捣了一拳,一面气呼呼地大声责问:“那你说,你以后怎么办?!”男孩子连忙保证:“我以后上课专心听讲。”“下课呢?!”“下课好好在教室里呆着。”
我悄悄扫了一眼那个被吓得魂飞魄散,捂着脸低声哀求的孩子,不由得一阵心紧——那孩子长得虎背熊腰,身高足有一米八五,站在白面书生模样的父亲面前,跟一座铁塔似的,可是那带着哭腔的语气和声音,却那么微弱,那么怯懦,像个半夜里在耳边嗡嗡的蚊子。从那满脸的青春痘来看,他的年纪总不下十五六岁了,而他身上的校服告诉我,他就是前面那所重点中学的学生。
孩子在一连声地认错,我以为事已至此,做父亲的总该消一口气了,谁知我们走开没有多久,身后竟又传来了“啪、啪、啪”一连串的耳光声。我从来没见过有人这么狠毒地打人,浑身的寒毛都竖了起来,可还是紧紧攥着女儿的手,转身朝那父子俩走回去——那男人正抡着卷起来的雨伞往孩子的后背上抽,“哐啷”一伞下去,伞把上的塑料托就飞出去了。
我连忙加快脚步走上前拉开他:“别打了别打了,都是有孩子的人,你听我一句劝!要把孩子的耳朵眼睛打坏了,你这一辈子得多后悔啊!孩子们现在都不容易,课里课外的压力都挺大的。”那孩子听了我这话,仿佛一肚子的委屈打开了一个出口,忍不住呜呜地放声哭了起来。那父亲起初并不搭理我,后来或许觉得说不过去了,便瞪着一双眼睛,半是解释半是投诉地对我说:“他总跟老师叽歪!”“那也等回家再说吧,孩子这么大了……”后面的话,我不好再明说,而那父亲似乎也明白了我的弦外之音,朝着哭得泣不成声的儿子大喝一声:“走!回家去!”
我以为他多少听进了我的一点意见,又怕我呆久了男孩的脸上挂不住,便领着女儿打道回府。可是走了没有多远,就又听到了身后“啪、啪”的响声……
这一回,我是彻底地灰心,也彻底地绝望了。
整整一个晚上,我的心里都沉甸甸的,直到跟老公转述这件事时,浑身还隐隐觉得一阵阵发冷。我忽然明白了教师节的前一天晚上,跟我说起在花店看到一个父亲打女儿的时候,整天乐呵呵的老公为什么会那样气愤——一个胳膊上带着“两道杠”的女孩子,已经上五年级了,因为给老师买花的事情跟父亲意见不一致,脑袋上便挨了父亲“呱、呱、呱”地一通打。当着一屋子的人,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子,为了一点小事被自己的至亲如此当众暴打,要她的颜面往哪儿放啊!
也许是因为做了母亲的缘故吧,看到一个人这样打孩子,我的心里受不了。可是,受不了又能怎么样呢?我既不能替那孩子报警,又不能对那父亲干涉过多——如果人家冲我来一句:“我打自己孩子关你屁事!”我又该如何收场?当然,我可以跟他说《未成年人保护法》,可就算我豁出去这张老脸,把他料理得理屈词穷了,那么回家以后呢?如果他要把在外面受到的抢白变本加厉地发泄出来,到头来还不是苦了那个可怜的孩子?
对于有暴力习惯的家庭来说,小孩子挨揍,常常不在于他有多大的错,而在于家长有多大的火。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要么欺软怕硬、阳奉阴违,要么胆小怕事、卑琐怯懦,有的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性格和心理缺陷。一旦有一天,他们因为忍无可忍而出人意料地做出极端的事情来,父母怕是哭天都没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