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位在业内享有盛名的基金经理去职了。上周末,景顺长城基金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投资总监、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基金和内需增长贰号的基金经理李学文先生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同意李学文先生不再担任内需增长基金和内需增长贰号基金经理职务。至此,李学文成为继肖华、江晖、闵昱和吕俊之后,又一位离开公募基金业的知名基金经理。
李学文的实力在业内是有目共睹的。去年,李学文管理的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基金以182.27%的净值增长率夺得股票型基金冠军,他管理的基金和他本人多次获得最佳基金和最佳基金经理的桂冠。但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较强实力的基金经理,再一次选择了“弃公募基金,奔私募基金”之路。
如当初肖华、江晖和吕俊等人“弃公募投身私募”一样,李学文的选择再一次令市场关注,让投资者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基金经理是基金公司培养出来的,如今却投奔私募而去,这是见利忘义;还有人认为,基金经理在熊市里躺在公募基金的怀抱里吃奶,而牛市来了,就想到私募基金的怀抱里去发财,这是缺少起码的职业道德。当然也有的投资者,因为过去享受过李学文所带来的财富,所以对李学文的离去依依不舍。
投资者对李学文的不舍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基金自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一两年。笔者相信,离开了李学文,景顺长城基金公司里还会涌现出张学文、王学文,他们同样会在牛市里为投资者创造财富,在熊市里为投资者回避风险。所以,投资者大可不必因为李学文的离去而难过。
而有些投资者对李学文离去的指责,笔者以为大可不必。有道是“人往高处走”,作为基金经理来说,他们不是基金公司的私有财产,他们有权作出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就李学文而言,曾经为景顺长城基金公司创造过辉煌,这就足够了。作为投资者来说,又何必奢求得太多呢?毕竟李学文出任基金经理,这是李学文与景顺长城基金公司双向选择的结果。李学文可以选择景顺长城基金公司,也可以作出别的选择;同样地,景顺长城基金公司可以选择李学文,也可以选择别人。如果我们只允许基金公司炒基金经理的鱿鱼,而不允许基金经理炒基金公司的鱿鱼,这对基金经理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其实,对于李学文等基金经理投身私募基金一事,市场各方人士都不妨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若果真如此,我们就不难发现,基金经理弃公募基金而投身私募基金,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作为基金公司来说,基金经理的离职,有利于促使基金公司进行反思,进而发现与改进基金公司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比如,人才的培养问题,使用问题,及如何尊重人才的问题,实际上,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不重视人才,不尊重人才的价值,那么,基金经理的辞职问题,将会是一个长期都将存在的问题。又如,基金运作中的团队建设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每一次基金经理的辞职,都将是基金公司的一次地震。此外,基金运作的机制本身就存在抑制基金发展的因素。明显的如基金管理费的提取问题,只是按基金的规模提取,而不是按基金的盈利提取,体现不出多劳多得的原则,这又如何能够激发基金经理们奋发向上呢?所以,如果李学文等基金经理的离职,能够促使基金公司反思,并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基金公司就有望迎来一轮新的大发展。
对于私募基金来说,象李学文这样的基金经理的加入,可以为其带来规范的管理,带来投资能力的加强,带来私募基金的大发展。这不仅是私募基金之福,也是中国证券市场之福。
而对于李学文等基金经理来说,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人生的价值,造就一番事业。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私募基金中也能冒出一、两只黑石集团这样的基金,成长出一、两个巴菲特、索罗斯这样的股神出来,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http://www.nbd.com.cn/_NewShow.aspx?D_ID=8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