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加坡再发现(1)-- 外国人的牛车水

(2009-06-20 20:50:37)
标签:

旅游

新加坡

牛车水

chinatown

店屋

建筑

华侨银行

余仁生

兴都

原貌馆

分类: 新加坡再发现

“牛车水”这名字,据说来源于早年间住在这一带的人没有什么自来水一说,水井也不够,大家都是花钱买水用。水车通常用牛拉,所以得名“牛车水”,语法随广东话,“车”字作动词解。英文名则是老实不客气的Chinatown。

 

本地人和外国游客关于“去牛车水”的定义是完全不一样的:本地人去买老字号的肉干、甜品、中药材、燕窝海味,去吃中国各地风味的餐馆,去办年货,甚至就去赶个过年的热闹;老外(本地俗称“红毛”,Ang-Mo)则是去看中国风俗,南洋建筑,印度来的兴都教(Hindu)寺庙,以及买一大堆稀奇古怪的旅游纪念品。来了新加坡这许多年,早已习惯了牛车水的光怪陆离,但今天突然兴之所致,再次以“游客”的视角重新审视牛车水。

 

提到牛车水,不能不提店屋。这种下店上屋的建筑格局,在南洋一带极为常见。牛车水的店屋大多是二战前所建,现在几乎都是受国家保护的建筑。虽然可以用来开设各种生意,但外观都大体保持原样。东南亚一带的建筑喜欢用五颜六色的涂料来粉刷外墙,一排店屋可以颜色各不相同,看上去很惹眼: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这一排算是“新式”的店屋了,二楼的长窗或是简化了,或是彻底地沦为装饰品了。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这家“德教会紫经阁”是宗教团体,教义融合了儒、释、道、基督和伊斯兰,是南洋“特产”)

 

店屋的年头久了,历史古迹自然也就多了: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华侨银行(OCBC Bank)的老店。墙上那个帆船图案是他们最早的店徽,现在的商标也是从它演化而来。OCBC在东南亚势力庞大,上次去厦门都看到了它的身影。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余仁生的总舵。新加坡最成功的中药店,牛车水有条街就是以它当年的大老板的名字命名--“余东旋街”。(BTW,“余仁生”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余氏”的“仁生记”的意思,跟胡雪岩的“胡庆余堂”一样。)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余仁生的招牌产品就是燕窝。这栋楼的二楼是“燕窝馆”,介绍一些关于燕窝的知识。从门口挂的当年的老招牌看来,那个年代的中药铺还兼营汇兑业务...对了,也是上次在厦门,一条街上就有两家余仁生的分店,照这个规模来看,“汇兑各埠”还真不是吹的。

 

牛车水最多的店面:餐饮,药材(通常也兼营海味),金铺,绸缎铺,再有就是当铺。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注意右边的玻璃窗上用中文和泰米尔文写的“当铺”,不难明白主要顾客群是什么人。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牛车水另一大热闹之处就是街市。一早开市,支起阳蓬,招徕的大多是外国游客,晚上还有夜市,餐馆也可以凑热闹地把座位摆出来。到了春节前一个月,牛车水三条最主要的集市街几乎从早到晚水泄不通。这三条街就是史密斯街(Smith Street)、邓婆街(Temple Street)和宝塔街(Pagoda Street)。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其实街市一带的店屋也很漂亮,但大多时候被阳蓬给遮住了,再说大家忙着杀价,恐怕也没有几个人抬头仔细欣赏。

 

“Temple Street”的名字就来自于街上的一座兴都教寺庙。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本来最好看的是大门上数米高的用兴都教的神祇塑像层层叠叠装饰起来的一座“山”,但现在在整修中(要修到明年中),全被遮住了...周围的墙头和屋顶上的这些跟大门比起来其实只能算是小品了。不过这个角度可以看到牛车水的一座设计“独特”的居民楼。70年代的狂热导致的异想天开的作品,现如今也算是一景了。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兴都庙的后面还有这么一座建筑,以前居然从来没注意到...

“Temple Street”直译应该是“庙街”,不知道是不是怕跟香港那个引起误会,音译成了“邓婆街”。

 

宝塔街上有一个牛车水地铁站的出口,所以也最热闹。现在街上也有很多新兴的生意,如室内设计,美容SPA等等。还有一个“牛车水原貌馆”,可以看看关于牛车水和新加坡早期华裔移民历史的展览,门票10新元,明显是奔着外国游客去的: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另外还有一条Mosque Street,也是音译成了“摩士街”。顾名思义,街上有间清真寺: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清真寺本身倒寻常,重点是后面那座同样设计诡异的居民楼--珍珠坊。据说现在里面的住客大约跟香港那座著名的“重庆大厦”差不多。

 

华人的地盘,反倒是华人信奉最多的佛教寺庙历史最短。这座佛牙寺是前几年募款修起来的,据说里面供奉了一颗佛牙--真奇怪释迦牟尼怎么那么多颗牙!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最后来张我最喜欢的topic--历史与现代的对比:

 

新加坡再发现(1)-- <wbr>外国人的牛车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