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共赏:
芒砀客:让总理为教材把关谁之过?
晨雾 /
转贴

这是9月4日,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课间休息时,温家宝和同学们讨论上课的内容。自担任共和国总理以来,每到教师节,温家宝都要抽出时间看望教师和学生。今年秋季新学期伊始,第25个教师节又即将到来。几天前,温总理在安排一周工作时,专门留出一天时间到一所中学听课,并和教师们座谈。他要亲身感受当前中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9月6日(晨雾注:这里错了,应当是9月4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学听课时,发现该校选用的地理教科书错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温总理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的确值得我们各级官员学习,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值得一些领导干部反思。
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每天要面对的工作很多很多,国内国际,经济民生,事无巨细,都要操心,还包括为民工讨欠薪,为患病儿童找医院等这样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可以说宵衣旰食,鞠躬尽瘁。我们不能再为总理本已繁重的工作加码了。有心人可能会注意到,现在的温总理与前几年甫任总理时相比,苍老了许多,憔悴了许多。我们还能忍心让这样一位老人再为教材错误这样的事操心吗?
为什么教材错误仅仅总理发现了呢?为什么各级教育官员、主管教材的部门、各级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没有发现呢?是他们知识水平不够,还是工作太忙顾不上?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工作忙。各级领导真是太忙了。从开各种各样的会,担任各种各样的职务,到参加各种应酬,到打牌、跳舞、泡小蜜,你们真忙啊!忙得让老百姓见你们一面都难。
二是这件事情小。教材错误,这种小事我们领导干部怎么顾得上?我们要抓大事,忙大事呀!我们要搞形象工程,要搞各种改革,要分配各种教学资源,要跑各种项目。教师们也忙呀,我们得办班,得想着法子收钱,得忙着争名次,提高升学率。所以只好这种错误教材谬种流传,让后代们遭殃。
三是水平低。教材这东西,是书本,是权威,既然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自有其道理,我们怎么敢怀疑教材呢?如果我们不按教材授课,一旦考试,我们的学生的答案与教材不一致造成扣分,岂不吃亏。
唉,说来说去,也只有把这样的大事交给总理去办了。
信息来源:新华博客 芒砀客的博客
http://liberate888.home.news.cn/blog/a/0101000000000861B47EBBE7.
媒体相关报道:
北京青年报:
地理教材竟将陕甘划入华北
温总理在35中听课后指出所用地理教材有错 记者调查发现———
本报讯(北京青年报
邓兴军)9月6日(晨雾注:这里错了,应当是9月4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学听课。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温家宝总理赞成地理课把地理和地质、气候结合起来,也指出了教材中的问题——教材对我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甚至有错误,缺乏自然的或行政的依据。昨天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该校选用的地理教科书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
■陕甘划入华北地区
总理听课发现问题
当天上午,北京35中学地理老师纽方萍上的地理课,内容是第九章“中国区域的差异”。华北地区是本章节的起始课,也是这节课的上课内容。课堂上纽方萍老师通过提问学生去了哪些地方让学生认识区域的差异,同时还通过投影显示了华北地区包括的省市自治区。
“温家宝总理非常赞赏学生去了很多地方,比如南京、台湾、欧洲等,也赞成地理课把地理和地质、气候结合起来,同时指出了教材中的问题。”纽方萍老师回忆说,“温总理认为新版本的教材区域划分有问题,陕西、甘肃不应该划在华北地区中。”
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的初中地理教材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在老的地理教材区域划分中,华北地区只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和甘肃划入西北地区。
■地理教材至少三个版本
对“华北区”描述不统一
“现在中学教材版本很多,比如地理教材至少有三种版本,总理听课的西城区用的是中图出版社的版本,海淀区的中学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还有的区县使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北京市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白洁说。据介绍,在海淀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华北地区与老教材一致,仍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
北京市中学地理特级教师张凯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不对,尤其是将甘肃划入华北很荒唐,因为从地域、地理、经济等方面来看,甘肃都跟华北比较远,应该划入西北或者西部。
目前我国地理教材对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按照自然地理划分,一般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第二种按照行政区划划分,分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等;第三种是按经济划分,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
■“中图版”教材1995年编写
从1995年秋季起,北京市部分区县的三年制初级中学开始使用由北京市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这套教材是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和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合作编写的,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包括教科书、填充图册、教学参考书和陆续配套的电教教材。
信息来源:2009-09-10《北京青年报》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5974931
京华时报:
请教育部门向总理交“作业”
(本报特约评论员吴龙贵)9月6日(晨雾注:这里错了,应当是9月4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学听课。温总理赞成地理课把地理和地质、气候结合起来,也指出了教材中的问题——教材对我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甚至有错误,缺乏自然的或行政的依据。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该校选用的地理教科书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
温总理经常都会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巧妙地回答记者的提问。这一回,总理的地理知识也小显了一把身手。
据了解,北京各区县使用的地理教材至少有三个版本,而对于大区域的划分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可能会造成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表述不同。但正如北京市中学地理特级教师张凯所说,“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不对,尤其是将甘肃划入华北很荒唐。”陕西、甘肃到底该不该划入华北地区,并没有什么可疑问的,甚至可以算是一个常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识性问题,却经过了专业的教材编写者之手,再通过正规的出版社,进入了中学课堂,成为中学生们的通用教材。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方或许应该解释这样的几个问题:
第一,就同一个知识点,对老教材作出根本性的改动,究竟有没有相应的科学依据,出处在哪里?第二,就算有依据和出处,这种改动又有没有经过慎重的研究和论证,可信度有多大?抑或,仅仅归咎于一时疏忽?毕竟,教材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不同于一般出版物。从小处而言,它涉及编写者的素质、出版方的声誉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大处来说,这反映的是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尊严。
需要反思的问题还有,这一错误存在于教材中已非一天两天,有没有人提出过质疑,以至于最后要由总理发现并指出来。这说明,我们的教材选择太不严肃,缺乏起码的研读。
教改之后,各地教材开始多元化,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大方向。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随着教改而改,一些基本的共识更不能乱改。譬如教材编写的参照标准应该统一,有明确说法。对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在教辅书中列出不同学派的观点,供老师和学生参考。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避免了各自为政,不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教材的多元化,也要求相关部门严格把关审批。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理给教育部门上了一课,有关方面课后应该交“作业”。这不仅是对总理“挑错”有交代,也是对学生们做个交代。
信息来源:2009-09-11《京华时报》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09-09/11/content_461590.htm
晨雾点评:
一套1995年由专业人员(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和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编写,正规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使用历时14年(比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长),其中一个没有任何争议的常识性错误没有被人发现,最终却被国家总理偶然去中学听课的时候发现。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和讽刺!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不作为。
说到这里,除了讲“不作为”以外,晨雾也想对这种低级错误的产生原因做一点点分析。人们常常有一种惰性,对书本报刊上的东西,特别是看上去无关紧要的东西,有一种盲从的心理。比如说晨雾今天转贴的上述三篇文章,都把温总理到北京35中学听课的日期搞错了,但是我相信很可能最初是某一家媒体首先发文说9月6日温总理到北京35中学听课,其他媒体不加思索地盲从跟风,因为谁都不会去想这个日子会是错的。没有谁思考一下,9月6日是星期日,温总理决不会因为自己听课而要求三十五中的同学们周日来上课。
这个错误的起源目前无法查证,但是最初新华社发的消息是没有错的。
有许多流传甚广的谬误就是这样产生并传播开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