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变者恒通,勇变者自强——“画圆战术”立足一个“变”字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善变者恒通,勇变者自强。自强容易理解,这里“恒通”两字的意思是,畅通无阻,就是“快”,效率高的意思。变通而图存是从古至今的中国智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下》。《周易》是五经之一,记载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探索。其中提到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概括了自然变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即万事万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遇到瓶颈,原先曾经有利的条件也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时要主动调整、主动变化,在调整和变化中寻求到新的发展路径,通过不断的动态调整,以保证工作、事业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司马迁更是在著《史记》时提出旨在“通古今之变”。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历久远而弥新,经沧桑而不老,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依托。何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变则通”思想。谈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人们经常提到《易传》上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就包含着“变则通”思想。要“载物”,要“自强不息”,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与社会,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改变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历代仁人志士无不是在变革创新中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的。中华民族精神中这种变革创新精神的源头,可以说就是先秦时代的“变则通”思想。
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新动向,更加注重加强集体防守配合,在篮球防守技、战术创新上,也已经发展到防守队员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压迫性防守的意识,在比赛场上的任何区域,特别是有球区域,尽量形成以多防少的紧逼局面,强调以防“球”为主的防守基本原则。防守技战术的创新和发展必然要求现代篮球比赛中的进攻不仅要求队员具有很强的身体对抗能力、全面的技术,更需要有团队精神、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协同配合的意识。如今世界强队的进攻始终坚持“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进攻原则,他们既注重充分发挥队员的个人进攻能力,也更加注重整体的多变的移动进攻配合。传统的变化较小的站位式、站桩式进攻以及1人打4人看的球在局部以不变应万变的打法在现代篮球团队篮球迅猛的技战术创新打法面前落伍了。
易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俗话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说明圆富于变化,具有无限性、不平衡性与无方向性,用圆的理念和特性做成战术的确让人难以把握。“画圆战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和方圆之道哲学思想的产物,必然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之“变则通”思想。“画圆战术”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靠对现代篮球本质特征与攻守规律的认识,对篮球规则的理解,对传统技、战术不断试验、摒弃和创新,才使得其朝着更加具有攻击性、连贯性、流畅性、多点性、实用性和全面性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形成以多打少、创造空位的局面,它克服了基础配合具有无序的变的局限,又克服了固定战术具有有限的变的不足;它更不是完全没有章法地让队员各显神通、随意发挥的自由化打法,而是有一定战术原则或口诀指导下的自由化打法,可根据战术原则或口诀见机行事,灵活应变,一切因人因时因地因防而变。“画圆战术”具体表现为“六变”:
1、落位随机先行“变”。随机落位,位置模糊,就地展开,乘势而动,队员之间保持4至5米的间距,落位时不拘泥于某种固定规范的形式,一切随比赛态势、球员跑动、自然落位的实际而展开。23、32、212、131、122、马蹄落位皆可,一切根据比赛状态球员自然跑动形成的落位皆可,增加了防守的不可知性,打乱其防守阵型的固化性。
2、发动方式顺势“变”。30种以上发动方式,供场上组织者根据场上落位态势以及防守变化自由适时进行选择,没有刚性的固定不变的发动方式,其丰富多元的发动方式增加了防守的不可控性和预见性,导致布防上的诸多被动。归纳起来就五类发动方式:一是传球发动;二是无球队员之间掩护发动;三是策应发动;四是挡拆发动;五是手递手发动。
3、基本移动路线拉动“变”。尽管基本移动路线的内容以相对规范的传球、反掩护、拆入、通过双掩护或连续掩护形成新的拆入、拉出、反弹边角的圆形循环拉动,像网状一般渗透防守阵型并通过快速传导移动调动防守圆形跟随,目的是伺机创造同时出现的内、外、边机会,形成中心开花、两翼齐飞的战略格局,局部形成多打少,使得防守首中尾难以全面兼顾。但移动跑位的形式也是多变的,可顺时针来,也可逆时针去,途中也可随机而边;基本移动路线中双掩护或连续掩护的集中与分散就有8种以上丰富的变化跑位,没有固定成一种不变的移动跑位,呆板的固化动作,同时,基本移动路线集中与分散不仅局限于地位展开,可延伸到罚球线延长线高位推动实施,增加了基本移动路线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展现的是基本移动路线的内容不变,而形式不断在变,是不变和变的辩证统一。从其操作的原则或口诀我们就能弄懂其中变的深意:无论是谁持球,也无论是在哪里持球,一旦传球就必须按照此战术原则进行,无球队员也必须按照此战术原则执行基本移动路线的跑位。战术路线就是生命线,战术执行力高于一切。先团队后个人,先整体后局部,先战术后技术。基本移动路线的功能就是创造出内、外、边战略攻击点,出现时间差突破,空间差投篮,位置差内线高打矮外线矮打高,若没有好的机会为变化路线创造出进一步打下去的衍生点。
4、变化路线分割“变”。在基本移动路线对防守阵型进行圆形拉动的循环中,寻找对手防守的破绽,化解对方的协防,当同时出现内、外、边机会时,变化路线的实施便是对防守难以兼顾的机会进行的方形切割,形成局部分割对手的多打少,采用伏击(单掩护、双掩护、连续掩护、后掩护)、诱击(反跑、反切)、中击(内切策应)、侧击(外突、挡拆、手递手)、尾击(边突、挡拆、手递手)等方式进行攻击。这里需要辩证的理解“变”,变化路线挡拆、策应、突分和传切的变不是乱变和瞎变,而是变而有根、变中有据、变得有理,是按照篮球比赛的规律和本质以及战术配合的本意进行的合理和有机的变。根据基本移动路线创造的内、外、边机会点衍生出至少30种以上变化路线。从其操作原则或口诀我们就能明白其中变的哲学与变的规律:(1)中心开花,两翼齐飞。兼顾内、外、边,统筹上、中、下。传内必切,有切必包,有包必补,有补必援,外包底切,弹边反切,切中有挡,挡中有切,保持攻守平衡,注意反切反跑。(2)外传必挡,挡后顺下。有突必包,外突底切,连续突分,有上有下,左右逢源。外运必递,有递必包,递后顺下,递后挡拆,注意反切反跑。(3)传球视野是看着外线、瞄着内线、盯着边角。传球路径为先内、后边、再外,内是传球重点、外与边是呼应点。队员接球后先传后投再运。不得让限制区两秒以上无人抢占居中。(4)太极画圆战术而不太急,耐心寻找最好的机会,掌握主动权,掌控球权时间,乱中也可回到基本移动路线之三人、四人画圆,运用传球、反掩护、拆入、通过掩护拉出,实现“球不上圈,画圆不止”,西边不亮东边亮。
5、多人轮换压迫“变”。由于“画圆战术”是一种体系篮球、团队篮球。团队精神是球队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如今的世界男子篮球强队非常注重球队团队精神的树立。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争取胜利欲望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强调的是组织内部队员间的合作态度,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队员自觉地认同肩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目标共同奉献。在竞争激烈的球场上,球队中的每个队员,若想完成好每项技、战术任务,想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想方设法尽快融入这个球队,了解并熟悉这个球队的基本打法,接受并认同这个球队的价值观念,在球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职责。置于团队体系篮球的平台,上场打球的人次必然增多,若训练有素哪怕队中技术短板球员也可上场打球,战术体系和团队篮球使得这些角色球员能最大限度地融入其中,发挥团队的聚合效率,尤其在全队体能上是一大贡献,通过这些有生力量采取强有力的压迫方式弥补个人得分能力的不足,实现攻守分值的转换。“画圆战术”就是这样,实现多人上场打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球员的积极性,还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发挥出12名球员的技术、体能、身高、作风等的综合效应。
6、延绵不绝持续“变”。球不上圈,画圆不止,是“画圆战术”的哲学深意,始终保持战术的连贯性、流畅性和可持续性是“画圆战术”的价值追求。一旦发动,必一气呵成,无头无尾,无始无终,不能停滞,让防守阵型始终被动跟随,难有时间做出重新布防调整的混乱局面,造成漏洞百出,换防不断,协防乏力,心理紧张,各自为防,毫无喘气机会,让进攻趁乱进行,实施乱中取胜策略。基本移动路线(圆)需要保持连贯性,变化路线(方)衔接需要保持流畅性,两条路线的融合与转换需要保持无缝对接,有圆有方,圆中有方,方中有圆,使“从圆而方,以圆促方,圆中求方,小圆大方”的战略战术充分展现。具体实施中需做到:手不粘球,传球必反掩护;马不停蹄,掩护必拆入;拆入必拉出;快速传导,衔接有序,持球不攻不超两秒必出球,保持战术的连贯性流畅性,有断必连,连中有变,变中有连,藕断丝连,行云流水,延绵不绝。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就像人的新陈代谢一样,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的。此刻的我们已不是前一刻的我们了。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变是唯一的不变”。《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凡兵法韬略,在道不在术。虚实奇正常常是变化的。也就是说策略、兵法没有一定的套路而是随着敌方和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画圆战术”正是秉承了上述中国哲学和唯物辩证法思想而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