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记忆(转帖)
(2009-12-28 10:30: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画圆战术”训练营 |
弹指间,十三年过去。翻看“篮梦一队”的老照片时,我依然被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所感染。他们每一个人,都对篮球有着无比执着的酷爱。正是因为这份酷爱,大家有缘聚到了一起。正如恩师李晓波给我们取的队名“篮球之梦”一样,我们因篮球而爱,为篮球而狂。因为篮球,我们让梦想插上了翅膀;因为篮球,我们和迈克尔乔丹一起飞翔!
六年里,每一次训练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每一场比赛都是一段铭心的回忆;六年里,无数的比赛让大家释放四射的激情,但也让许多伤心和难过陪伴过。分别十年了,现在的我,已经从曾经的“最佳第十四人”成长为首发主力。而现在的恩师和队友们都生活得这样了呢?宝刀是否依然不老?激情是否依旧燃烧?
看着那张老照片,有关篮球之梦的回忆,如连环画般浮现在脑海里。里面铺满了说不完的恩师情和叙不尽的队友谊。每次翻开它,总有禁不住的冲动和暖流交织在心头,久久不能平静。现在,就让我随手翻开一页吧。
时间:1997年某个周日的清晨
地点:昭通师专篮球场
天气:
这天天气特别好,大清早,白云就很稀少,天空透出蔚蓝的底色。八点刚过,队员们就陆陆续续来到昭通师专的篮球场,准备开始又一天紧张而兴奋的训练。大家都穿着白色的队服,胸口上“篮球之梦”的黑色队名被衬托得特别显眼。任皓骏一般都是最先到场,因为他的家就在师专里面。不久,队员们几乎都到齐了,就是还差一人———熊锦辉。
队员们有的练习罚篮,有的练习跳投,还有的则运球慢跑热身。估计快到八点半了,陈世柏突然紧张的小声“报警”:“李老师来了!李老师来了!......”在罚球线附近的队友听到后,都瞬间停止了嬉笑和玩耍,更加“一本正经”的排队罚篮了。但是罗正,李文磊和李骏峰正拿着球在对面的半场打闹,没有收到“李老师来了”这份重要的情报。李老师从球场正对面的台阶上慢慢下到了操场。等那三人发现时,李老师已经站在我们罚球线的旁边了。罗正等三人就像犯错的孩子一样,拿着球,低着头,想侥幸的加入我们罚篮。但是作为一位杰出的组织后卫,李老师不用正眼,仅用余光就能把整个操场的情况尽收眼底,何况他先前在台阶上居高临下,早就把他们三人“闯红灯”的行为记录在案了。三人刚走到我们旁边,李老师就淡淡的说:“去旁边坐40个俯卧撑。”三人的侥幸心理在此刻破灭了,乖乖走到场外,放下球,认真的接受惩罚。就在李老师转身看他们的时候,罚篮长队中悄悄向场外飞出了一个东西——吃了一半的油糕饵块。原来是赵家彬把吃了半个小时都没有吃完的早点仍掉了。梁辰咧开嘴想向老师打小报告,但是赵家彬随即飞来的一拳让他在躲闪的同时打消了念头。这一切都是在李老师背后悄悄发生的,等他转过身时,一切仍然是井然有序的。
练习都是以集体罚球100个为起点的。很多时候,李老师都为我们计时,而我们一般都在5分钟左右就完成了。今天也不例外,我们用五分零九秒就完成了罚篮。接着便是全场三点折线运球上篮。队员们的运球上篮都快结束了,才见熊锦辉骑着摩托来到操场边。队员们都开笑了:不止因为他一身白色的队服配上一颗向后梳得一丝不乱、油光可鉴的头,显得特别“时尚”,还因为他迟到了。在这支纪律性特别强的队伍中,迟到十分钟就是典型了,何况他迟到了半个多小时!熊锦辉低头走到老师旁边,老师都没正眼瞧他,厉声说:“一百个俯卧撑!”
太阳升起来了,“劳动改造”的人也归队了。十四个人在球场中排成三排,每人前后左右间距一米多,开始基本功的练习。一个小时后,基本功练习结束。队员们都到场边喝水休息,只有十四滩汗水留在球场上,在阳光的烘烤下久久没有挥发。在操场周围和旁边的两个球场里,有很多师专的学生学习我们练习。虽然他们的练习不到位,有的动作不得要领,但只要形似了,他们就很高兴,并且在半场比赛中不知疲倦、反复的现学热卖。
休息结束后,我们开始训练的最后一个内容:对抗和技战术练习。今天的对抗是在二分之一个半场内,以篮圈和三分线上四十五度点划线,在底线和这股划线形成的扇形里面进行一对一(一次进攻制)对抗训练。在这个对抗中,完全把实际比赛的状况引入其中。队员们发挥各自特长,勇猛进攻,顽强防守。打出的漂亮进攻或是潇洒的盖帽都会博得场下队员和观众们的阵阵喝彩和欢呼。很多情况下,老师都会暂停对抗,让场上对抗的组合原地不动,然后纠正、讲解并亲自示范如何准确适时的进攻或是防守。在进攻中,一旦有机会,做到快、准、狠、稳才是一个合格篮球运动员的基本标准。
一对一对抗结束后,趁这刻空隙,李老师都会毫无保留的给我们传授他多年篮球生涯总结出来的技术和经验。比如我现在拿手的“胯下运球接后转身”等一系列组合技术,都是蒙恩师传授的。
在随后的系统战术训练中,老师先在场下用粉笔给我们画图讲解,然后队员们到场上先站固定位置,通过大量固定模式的跑位,以达到熟悉某个战术的目的。在熟悉的基础上,再融入灵活机动的跑动穿插。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比赛中正奇结合,融会贯通,把战术与个人技术相结合,并把二者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值。
技战术训练结束后,已接近中午十二点。大家都很疲倦,但是都不饿,只想喝水。那种大瓶装的矿泉水我们都是一口气就喝光的。第二天就要上课了,但是队员们仍在相互邀约下午或傍晚一起打球,而身体也好像有自动充电功能似的,休息一个中午,就又能把能量补充好了。
早就听说李晓波波老师开博客了,前些天上网去看了一下,读了他博客的文章,文笔优美、诙谐、感情细腻,点点滴滴中能换起很多记忆深处美好的回忆,文中记载的或是一个恩师的音容笑貌,一场传神的比赛,都能让那个时代的人重新打开记忆之门,将时空由远渐渐地拉到了眼前,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而昨天离我们又是那样的悠远而又咫尺。
那个年头,娱乐活动少,能看到篮球比赛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作为学校这样的比赛相对就比较多也比较容易组织,比赛一般是在下午5:30以后,正是下班时间。那时候教职工大多住在学校,很多人在下班回家时路过球场边总回停下脚步,看上半场才回去,还有一些人就直接用把菜饭盛在大碗里端到球场边,边吃边看蓝球比赛,有的人就站在自家的窗子前看比赛,有李晓波上场的球赛一般观众都很多比赛场边站满了,学生、教职工还有家属。
夏天怕热的人在看球赛时都站在球场旁边的几棵大白桦树下,白桦树用它茂盛的枝叶蔽护着前来乘凉,纳闲的人,那几棵长了几十年的白桦树因为太高太大,大风欢过恐会折断,伤了行人,前几年被砍掉了。李晓波除了自己篮球打得好,也很有爱心,他常抽时间带着一帮中学生练,这些小孩子大多是教职工的子女,每星期一次一直坚持了多年,孩子们都喜欢他,经他带出来的人到了大学大多能打上主力。
前段时间,因工作原因到人事局找李晓波老师,到了他办公室抬头才发现墙挂着两副书写流畅、笔锋洒脱的书法作品,一问谁的作品,才知道原来出自于李晓波老师之手,看过之后更多的是惊讶,什么时候开始练的书法,俨然一副大家之气魄。有一次听他唱歌,没想到能唱的歌不少而且声音浑厚,富有磁性,让在场所在的人为之震惊。
不久前,李晓波开了博客,写了很多文章,文笔朴实,感情丰富,记载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看过他的文章会让人想起八十、九十年代那个时代人的思想,生活,颇为亲切。听说这段时间开始学习杂技,学得也很努力,看来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他的杂技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