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教育问答2:“对症”方能“下药”
(2013-06-26 23:54:28)
标签:
育儿 |
杨老师好!我儿子今年7岁,下学期上二年级了。小学一年 以来,学习上基本不用担心,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也还喜欢看书,睡前总是要看看课外书,现在唯一让 我们操心的就是纪律方面的问题,小学一年来(幼儿园期间也有)经常被老师批评,上课不认真,讲话,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午睡时也不好好睡(他自己说睡不着),我们有跟他讲过,如果中午休息好了,对下午上课有精神些,如果实在是睡不着,就躺在那,但不影响其他同学,他做不到。
为了午睡这个事,上周前三天,每天老师都打电话来,每天都有违反纪律,第一天,爸爸打了他(狠),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又抽了一顿,第三天,仍旧是,于是老师要我们以后每天中午接回家睡(家和学校距离有点远)。第三天,回家后,我们没有再打骂他,只是跟他说了我们的心情:很糟糕,很难过
,很无助,不知道
该怎么办好?爸爸跟他说了一句,再这样的话,爸爸妈妈会被他急死,他哭了。没想到的是,周五下午班会课上,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又违纪了。爸爸给他的惩罚是,每个生字抄写一行!老师是这么说他的:恨铁不成钢!每次犯错,跟他讲,他事后都知道不对,能认识到,可就是改不了!
杨杰:
孩子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开始你们也给了孩子建议,告诉他实在睡不着,就躺在那里别影响其他同学,但孩子做不到。孩子做不到,一定是有原因的,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细节。从这段文字的描述来看,你们并没有探究其中的原因。
第一天和第二天违反了纪律,狠狠地打了孩子。我们都知道对孩子动武的危害,为什么还要做呢?动武这个方法,对孩子很粗暴,对自己很简单,甚至不需要思考。面对孩子的某些负面行为,消除状况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对待孩子的成长,我们有两个选择:要么舍得脑细胞,要么舍得孩子。
从我的咨询经验来看,孩子的纪律问题,有的仅仅是阶段性的,你们这样激烈地处理,反倒容易把这个问题固化下来。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我估计也与自己的面子有关。
第三天你们没有打他,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进步。这次你们说了自己的心情,这个地方我要特别提醒一句,跟孩子表达心情的时候,要保持克制,不要一股脑地把自己的情绪倾倒给孩子,那样的话,其实也隐含着谴责孩子的意味,偏离了纯粹表达心情的方向。你们说心情“很糟糕、很难过、很无助,爸爸妈妈会急死”,然后孩子就哭了,在我看来,这个表达有点过度。
周五孩子又违纪了,你们给孩子的惩罚是每个生字抄写一行。这和纪律一点关系都没有。
面对孩子违反纪律,你们的方法也想了若干个:给建议,动武,表达心情,罚写生字。但是,用了这么多招数之后,其实并没有分析出孩子不遵守纪律的原因,只是一门心思地消灭症状。这就仿佛医生诊病,没弄清病因就直接开药。
我们不妨花一些时间去找原因,你说孩子能认识到,但改不了。那么,孩子的困难到底是什么呢?这是最需要探究的问题。
我猜测其中的原因:孩子与家人互动的时候,可能存在抢话的情况,也就是说,他想说话的时候,不照顾其他人的话题和感受,那么,他就会养成这样的习惯,想说的时候要马上说,哪怕是在课堂上。从你们处理问题的思路来看,可能对孩子不够细腻,彼此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这样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有具体的诱因,这要根据当时的情境来判断。
其实,仔细分析,孩子不遵守纪律,并非全是孩子的错,作为父母没有资格理直气壮地惩罚孩子,而是要先找到原因并进行自我反思。
孩子睡不着,你告诉孩子躺在那里,不影响其他同学。通常,让一个7岁的孩子整个午睡时间都枯燥地躺在那里,这并不是一个合理化建议。我们不妨和孩子做进一步探讨,怎样在不影响同学的基础上来打发这段时间,比如,可不可以悄悄看书?如果不可以的话,是否可以在心里编个好玩的故事之类的,总之,要让孩子用他喜欢的方式,把这段时间变得安静而有趣。
有问题请用评论的方式发在“教育问答 征集帖”的后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87a54d0101mv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