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聂鑫的舞台
聂鑫的舞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593
  • 关注人气:146,4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声称不用成语的余秋雨,为何出尔反尔?

(2013-09-02 07:02:22)

 

 声称不用成语的余秋雨,为何出尔反尔?

声称不用成语的余秋雨,为何出尔反尔?

              福建.聂鑫

   余秋雨是散文大师、也是我特别敬重的散文家。喜欢看他的散文、发自肺腑的喜欢他产自内心的主旋律。他笔下的散文犹如一首首歌儿、那么耐唱、优美、久唱不衰。
    余先生的劲作《文化苦旅全集之寻觅中华》自面世后、长期位于全球华文排行榜前列、同时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的读者广泛接受。读他的作品、流连忘返不知疲倦、一次次打动我、令我回味不已赞叹不已。精彩之处处处皆是、譬如他以锋利的笔触谈到我国唐朝的弱点、他用这样的比喻来解释:“就像我们看人、一个处处强大、无懈可击的人、与一个快乐天真、却也常常闪失的人相比、哪个更可爱?”譬如在论述司马迁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议论:“人的低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正的屈服、一种是正在试练着扛起泰山的姿态、但看起来也像是屈服。”譬如评论伟大诗人屈原:“他让很多中国人把人生的疆场搬移到内心、渐渐领悟那里才有真正的诗和文学。”文字太深奥、太不可思议了。
    这些都是我从余秋雨先生著作《寻觅中华》中摘得的精彩佳句。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所讨论的是多半为人们所熟悉、或者自以为熟悉的历史片段;但是,他总能出其不意地给出我们许许多多“熟悉”之外的东西,让人感叹原来自己所谓的“熟悉”,不过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一点表象知识。而最吸引我的是他思考问题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必定有一个角度的思考,能够直击人心、让心灵震颤。这方面除前文所引述的几段外,我还想举个例子:在书的总序中、余秋雨说他有一个学生、无意中发现了一张祖母的照片,照片上显示的是一个靓丽前卫的女郎,这张照片和自己谨慎、俭朴的父母反差太大。学生好奇心起,便开始调查这张照片的来源,结果谜团没解开,反而更迷惑了。对此、余秋雨先生对他的学生只说了一句话:“你只需知道,自己有美丽的基因。”在大段的记述后,结语竟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最初的反映是愣怔,继而释然。真的,还有比这句更精辟的回答吗?
    读余先生的散文必须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才能感悟,他的散文不同于三毛的散文,三毛的散文通俗易懂,是脚下不用加垫任何物品就能伸手采摘到的果实,而余先生的散文就像是一层层深不可测的隧道,不深入其中就不会窥探其中的奥妙。而就是这样一本能使读者心灵感到震颤的好书,还有少数人鸡蛋里边挑骨头,说三道四。当然,所谓的文化也是一种大餐,和食物没有什么区别。再好的食物也会有人不习惯,像极了南方人饭桌上的山珍海味,在南方人眼里可以说是很丰盛,但在北方人看来却连一点食欲也没有。喜欢玫瑰花的人,喜欢只是因为它的艳丽,而不喜欢的人却说不喜欢的原因,是因为它通身长满了扎人的刺。
    最近,有人在网上公然对余先生这个人,这本书提出了质疑,他指出余先生不应该在书里教训读者,而且用语粗俗低劣。
    他在书里找了这么几句用来质问余先生:有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作少用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质朴叙事。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却据说引起一片哗然,都说少了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何来“文学性”?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种不像正常人说话的所谓“文学性”,其实是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他的意思是说,余先生不赞成学生们写作时用成语,那么文化老祖宗还创造这么多成语干啥?他觉得余先生写作态度不诚实,有故意卖弄之嫌。他还提到余先生在书里不止一次地提到反对用成语写作,在第12届青歌赛上,他就对全国观众宣布:“我写作的秘密,就是不要用成语,不要用形容词,它会阻碍你的写作水平。”
    他说余先生这是对写作的一种误导,既然自己不赞成写作时用成语,而且在文章中正式提出这个主张,想必他一定会身先力行吧?可是他言行不一,他仔细检查了一篇《历史的母本》的全篇文字。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就在余先生这篇教训读者要少用成语的文章中,全文总数为8200个字符,他却用了50多个成语。也就是说平均约160个字符就会出现一次成语。他用这样的话反驳余先生,说:“您不用成语,在您的文章里还出现了这么多成语,如果这么多的成语不叫成语的话,是不是每句话里引用了成语才叫成语?”他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了余先生在《历史的母本》这篇文章里用到的成语:舍己救驾、宁死不降、由深入浅、一鸣惊人,、有史可循、文人墨客、不肖子孙、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天人之际、一家之言、万家灯火、奇耻大辱、生死关口、千秋万代、金戈铁马、豪言壮语、兴致勃勃、身强力壮、浩荡之气、无可比拟、步履维艰、不足凭信、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不言而喻、山呼海啸、英气勃勃、寡不敌众、落井下石、开疆拓土、出乎意料、意气风发、神不守舍、九牛失其一毛、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怦然心动、冷若冰霜、眉飞色舞、经天纬地、哗众取宠、信手拈来、引经据典、华而不实、装腔作态、参差错落、生动活泼、佶屈聱牙、不伦不类、朗朗上口。他还特别指出,余先生在书里用错了部分成语,却被自名为独创。至于滥用“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那更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色,根本数不胜数,没了这些作为支撑点,他的散文恐怕就真要“散架”了。
    他在反驳余先生的文章里请余先生解释一下:你反对并嘲笑别人用成语,自己却这样海量使用成语,是不是也“不像正常人说的话”呢?这算不算“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呢?
    他在文章的最后还说余先生经常指责批评别人的文章,他说余先生曾经狂妄地指责过枚乘的代表作《七发》和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子虚赋》等历史上的文学大家,余先生说这些人:“连散文也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恣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砺音节。虽然确也不乏文采,却总是华而不实,装腔作态。”还说,把余先生这种批评别人的话语用在自己身上,这样的一种批评再也合适不过了。
    鲜花开在山崖上,每个人仰望的角度不一样。更多的时候想到的是狐狸的一种仰望,够不到架上甜甜的葡萄吃,反而说葡萄是酸的。



作者说:写出当年鲁迅的风骨,做一个活着的鲁迅。
        欢迎各地杂志社约稿。
        本人邮箱:nie.xin7070@163.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