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予渔 学会看懂防晒成分LESSON 3
(2014-06-02 13:20:33)终于重点来了:
如果你想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彻底弄清楚来龙去脉不罢休(比如警官就是这样的人),那么请先找到防晒成分的浓度,然后打开ciba sunscreen calculator,一个一个按照浓度输入,会算出一个最低防护值。至于怎么去看结果,警官也教不了你了,请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如果你不那么龟毛,跳过UVB防护成分吧,直接看UVA防护成分。
分为多种方案,一个一个分析,为了便于理解,分为五个类别。
不及格---E
及格---D
满意---C
良好---B
优秀---A
1.氧化锌打头阵
一般氧化锌出现在产品中,意味这它就是对抗UVA的排头兵,那么氧化锌的浓度非常,极其,相当重要。如果不知道浓度,我们很难对其作出一个公正客观的判断。
在这里警官给出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参考标准,来源于经验没有理论依据仅供参考:
低于8%---E
8-12%---D
12-15%---C
15%以上---B
如果能结合5%以上的二氧化钛可以让档次上浮一个标准,例如D变C,C变B。
结合BEMT,MBBT,DHHB三个成分任一一种升两个档次,加两种则是三档,三种很少出现,直接上到A类吧。
难点:氧化锌的缺点在于现在普遍使用微粒化产品,他们的特征就是不泛白,假如一个产品使用了10%的浓度依然没有灰白色外观,那么可以认为是微粒化科技,微粒化有透明的外观这个大优点,但是防护波段在380nm左右基本上就嘎然而止。有一种说法认为紫外线累积型衰老一般是这个370nm波段造成,如果你很在乎这个波段,那么选择加入了MBBT的产品配方吧。(BMDBM因为配方禁忌所以不考虑在内)。
2.BMDBM打头阵:
难中之难!
一般采取3%的浓度,它是一种不稳定型成分,容易被光分解,如果没有保护的话,它会很快失效,如果出现了配方禁忌的话,失效更快。
但是它有基本上无法取代的优势,在UVA方面,比它稳定/强力的成分波段没有它覆盖好(BEMT,ZNO,TDSA,DPDT,DTS),比它覆盖好的成分没有它强力(MBBT)。
目前对于它的稳定技术,各家都有自己的一套,不过公认的配方原则如下:
禁忌:EHMC(以前很多产品都是这样搭配,现在慢慢开始认识到)
稳定成分:OCR,OCR/BMDBM》0.9/1即可,不过它是一种效果不太强的UVB防护成分
小插曲:neutrogena的helioplex其实就是用的三重稳定技术,OCR,BP3,配合DEHN,确实让UVA防护能力得到了最大的提升,那么也可以认为这是美国配方技术的首屈一指的产品,不过牺牲了使用感和温和度,亚洲版隔离产品技术上得以保留,使用感略微提升。
出现了BMDBM,那么我们就一定要看配合成分:
如果有EHMC,直接判定不合格,当然有极少数的例外使用了包膜型EHMC,但是这个原料很贵,没有必要。没有出现任何稳定成分—依然不合格。
出现稳定成分的任何一种,从D开始加减。
BEMT,MBBT,TDSA,DTS出现两种以上,直接跳升为A类,出现一种则B类。
其余稳定成分出现一种则加一档,例如出现OCR+BP3,直接升入C类,OCR+BP3+DEHN,进入B 类。
难点:BMDBM会不会被之后粉底中的粉体给灭活,这是个争吵多年的问题,鉴于现在的稳定技术,警官个人认为C档以上的产品,对付普通粉底中少量的粉体是绰绰有余,而不及格的产品,本身也就抗那么几十分钟,是否被灭活也并不重要,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有下面的解决办法。
氧化锌型产品,或者是纯MBBT/BEMT类产品。
包膜型矿物粉,推荐一个品牌,aromaleigh用的就是硅包膜技术,对皮肤更安全,同时也减少了与BMDBM结合的可能性。
3.非主流类
如果不用这两大主流成分,基本上只剩下新五大成分可以选择,其中欧莱雅集团拥有其中两种的专利。
为了让各位不那么头晕,先不谈浓度,从警官的经验谈起。
欧莱雅集团的TDSA和DTS一般是一起上,如果只有这两种,那么撑死了也就是C到B之间,如果结合DHHB/BEMT其中一种便可以升入B档,结合两种勉强升入B+,为何,因为波段缺失。
出现MBBT+BEMT,基本上可以认为是B档起跳,如果保证一定浓度就是妥妥的A类,如果再出现DHHB,A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