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是史上最早偷渡客

(2016-12-31 10:29:40)
标签:

杂谈

人文

老子

偷渡客

​        http://s10/mw690/001pZUCEzy78g1znNBT49&690


         一段糙墙上空,夕阳昏黄。老子抬头一看,函谷关近在眼前。影影绰绰的几个人影在墙头上晃荡,可是在迎候这位闯关的老汉?

     护城河边的几株老树在斜阳里映成了墨色的剪影,一如老子忐忑的心情。正犹豫不决,胯下的青牛不只被什么蝇虫叮了私处,负痛一甩尾,急急向前小跑了几步。

    驾牛西出函谷关,老子的目的是什么?只要我们愿意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设问。老子留给我们的谜题太多。时光的流逝丝毫没有消解老人家的印迹,相反的是神话和传说越传越多。谁能借我们一双慧眼,拨开迷雾看到真相?

     一头健硕的青牛上,骑跨着一位精神矍铄、道骨仙风的老者,他的手中似乎还应该有一个道具——应该是拂尘吧?这就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的形象。这幅尊容恐怕更像被神化以后的太上老君,而非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聃。对于老子其人其事,俺一直持存疑态度。历史上果然发生过老子驾牛西出函谷关的事?所有的传说似乎言之确凿,可俺偏偏不信。他为什么放着堂堂国家图书馆馆长不当,义无反顾地北漂了呢?

     现在看来,老子的一篇《道德经》区区5000字,放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都算不上什么大作,可如果书写在竹简上,那需要多大一个书包来装。俺看过一个考古的电视节目,专家们在一口古井里发现了一批竹简。根据俺的目测,一支竹简宽不过一两厘米,长不过30厘米。俺有心观察了上面的文字,一支竹简上最多不过书写十几个字,大致换算过来,5000个字得刻在五六百支竹简上。为了方便阅读,连在一起的一“牍”竹简也就20多支,展开来不过三四十厘米,这样算起来,五六百支竹简至少得串成20个筒牍。找个小女生试试,看看能否背得动?恐怕要找个哥哥帮忙。

     一篇文章居然要抄写20册筒牍,在老子那个时代可算得上鸿篇巨著。以现在的一般书籍每册20万字计算,20册筒牍能否抵得上400万字?但俺的狡猾在于,如此费劲地替老子算计,其实是为了算计老子。老子一路西行到了函谷关下,却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大模大样的偷渡客。他没有护照,被函谷关关令伊喜拦住了。写到这里俺忍不住要偷笑。

     俺发现了老子的两处软肋。信史居然一本正经地说老子被尹喜拦下。问题来了,谁会相信一个堂堂关令竟然会亲自拦截老子这个离职多年的前图书馆长?除非他带着国家机密,已经被克格勃或者中央情报局特工策反。可是,春秋时代的人们大概不喜欢演什么谍战剧。面对老子,俺总是羞愧的要死。好歹也是个文字工作者,可俺坐在电脑前一天敲打三五千字就愁得要死,累得要命。老子果然是神人,在函谷关下用竹简书写5000字居然一挥而就。把个尹喜感动的,还不赶紧放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尹喜摇头晃脑地诵读着。可是问题来了,尹喜该偷偷放人,还是敲锣打鼓地欢送?显然是后者。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天下尽知既是明证。可尹喜不怕丢官被处分吗?实在诡异的很。管他什么尹喜,反正老子驾牛西去了,在他身后,一篇《道德经》流传了2500年。

     果真如此吗?一般认为,老子著《道德经》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称《德经》,合称《道德经》。问题是,根据马王堆汉墓等考古发现证明,应该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道德经》应该叫《德道经》才对。俺不得不说,《道德经》的成书,大概有后人的贡献。根据现有的文献我们不难发现,《道德经》在战国时韩非子称为《周书》,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汉朝散文家扬雄在《汉志·蜀王本纪》里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这应该是《道德经》名称的首次出现。汉朝初年的统治者大都喜欢黄老之说,那时的“大笔杆子”们是否为迎合主子的口味对老子的著作动了手术?

      在我国古代的知识史上,不乏假托古人之名著书立说的先例。韩非子为何称《道德经》为《周书》,《道德经》的作者真得是老子吗?我们知道,几乎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留下了一部《论语》,据说这部经典著作就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编著的。这就启发着我们进一步质疑老子其人与他的《道德经》。其实,史学界对《道德经》的成书年代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在历史的烟尘中,湮没了多少无名英雄。

     不过,我们并不愿意把老子的名字从《道德经》上抠下来。《道德经》准确地传递着老子的思想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反对的是为了掩盖真相设置重重迷雾。老子是伟大的,正是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人启蒙了中国乃至东方的哲学思想。是否真得驾牛西出函谷关,并不重要。善良的人们希望老子有条好的出路。老人家经历过周景王变法的失败,对周王室日益衰微感到失望。还是回到函谷关以西——那里是周王朝兴起的地方,在祖先生息过的热土上,或许可以过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