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6.25”下跌的真正原因(全本)

(2007-06-25 16:06:18)
标签:

股市政策

下跌原因

分类: 红墙论股
                   股市“6.25”下跌的真正原因(全本)

    

    6月25日媒体报道两则与银行存款政策相关的消息,一是央行周小川日前在瑞士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年会上说“不排除此进一步加息的可能”和“担忧目前(股市)市盈率过高”;二是《证券时报》报道称“是否取消利息税近期将见分晓”。

     这两条消息成为投资者观察政策走势的主要信号源。加息本在预料之中,特别是加息一类的措施不是专门针对股市的,原本不需要过度反应。但此举与取消存款利息税的预期叠加在一起,就产生了利空组合拳的效应。存款利息税取消,但股票交易印花税上调且力度较大、不容商量,容易使普通投资者产生政府政策导向趋向压制股市的印象。

     目前,对于《证券时报》的报道尚需要跟踪观察,但如果真如其报道的那样,所谓“见分晓”就是取消存款利息税。此举给股市投资者的信心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固然,利息税早该取消了,但股票交易印花税也没有增的道理,更没有突然提高的道理。

    周小川行长的原话是,“如果未来CPI增速继续走高,不排除此进一步加息的可能。但目前通胀仍在控制之中”;“尚不确定股市是否已经出现明显的泡沫,但担忧的是目前市盈率过高,投资者应该在进行投资时保持谨慎。” 分析认为,周小川的这一表态令本月加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央行的下一个加息时间窗口很有可能移至下月中旬:6月CPI公布之后。如此,加息悬剑不落地反而加大的其施压力度。

    加息是必然的,如果不修正印花税政策偏差的话,我建议将利息税继续保留为好。如此,才有可能保持政策的平衡性,防止因政策进一步调整对资本市场造成不应有的信号误导。

   (我还将于晚间进一步补充此文,敬请留意!

   (以下为晚上22:29补充的内容)

    有专家认为,在实现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国股市将告别“政策市”,我对此不认同。加强股市制度建设,并不等同于政策调整的空间被极度“挤窄”。在经济转轨和体制转轨的阶段,股市政策依然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在有些时候,政策影响的力度还会很大。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如何使政策更具正效应,努力减少负效应。我们注意到,证券监管层在实践中努力寻求这样一种积极效果,十分注重监管艺术。突出的表现是,在出台利空举措时,往往辅之以利好政策,以避免市场出现大震荡。

    不过,政府政策安排毕竟不可能完全与市场实际相对应,有时还会出现偏差。最近的两个例子是:作为对冲工具而筹备的股指期货交易,因市场上涨偏快、波动加大而难以较快地推出,何时推出已经是一个难题;为抑制过度投机而采取的上调印花税举措,因出台方式和调整力度有失当而引起投资者不满。这些情况说明,市场在走向“深度市场化”的进程中,还会继续遭遇波折。出台政策要减少震荡,最好的办法是依法办事,防止行政权力滥用。

    客观而言,沪深股市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加速上涨之后,累积的风险的确需要消化。政府其实也很不希望因政策调整导致市场暴跌,上证综指3500点是个极限。并且,根据目前大盘指标股的权重地位,国有背景的资金在必要时护盘可行,而且能够见效。所以,当市场下跌过猛时,以大盘金融股和钢铁、石油等产业龙头股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往往会发挥稳定市场价值中枢的作用。这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结论:由于担忧市场上涨过快,出台调控政策的可能性继续存在;同时,为维护来之不易的牛市局面,市场下调预期也不是很大。市场在上证综指4000上下100点左右空间震荡,为可接受程度最高的区域,跌到3500点是个极限。上冲到4500点为警戒区域。

    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以何种方式达成认知平衡,固然会有角力,但大体上,这种角力已经有了初步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