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365【柬埔寨行摄】 女皇宫:朱红色的“吴哥艺术之钻”

标签:
365原创摄影图片博客厦门蜀人柬埔寨游记 |
分类: 行走游记 |



在吴哥的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驱车前往位于暹丽省西边、距大吴哥东北21公里的女皇宫,因为早上的太阳照在丽华塔的正面,游客更能在晨曦的秘境中感受到女王宫无与伦比的美丽,这正是人们到吴哥必看的第二惊奇。


女皇宫,英文名Banteay Srei,即女人的城堡,又译为女王宫、斑蒂斯蕾。确切的说,其实这里与“女皇”无关,有人说,是因为线条华丽、雕工细腻的美丽模样让她有了“女皇宫”的美丽错译。女皇宫建于公元967年的罗真陀跋摩(Rajendravarman)王朝,而于1002年的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王朝完成。之后,她也曾被埋藏在丛林中,长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914年,一位名叫马瑞克的法国军人才又发现了她的踪迹。女皇宫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湿婆神,原名Tribhuvanamahevara-三重世界的主宰-即它供奉的主神湿婆。然而现在女王宫的建筑看来分为两部分:东西轴以南的部分供奉湿婆,而以北的建筑供奉毗湿奴。


有趣的是,女皇宫进门后有一条长60多米的参道,道路两旁竖立了32个象征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林伽(Linga印度教湿婆派和性力派崇拜的男性生殖器像)



这座朱红色的古刹,没有巴戎寺那样摄人心魄的高度,也没有吴哥窟那样让人胆战心惊的石阶,却以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着称于世。

建于十世纪的女皇宫,充分展现了吴哥时期高超的雕刻功力,细腻而传神的刻画,代表了吴哥人民的艺术天份,与对宗教的信仰热忱。红色的石墙,生动的故事,交织出一幅幅柔美的图画,不断诉说着印度史诗中的各个章节;透过浮雕的传达,前人藉此留下印记,即使是过了几个世纪之久,后代的人们都还能从中读出一二,历史不朽也就是如此了。在主庙的两旁各有一座藏经阁,右边说的是”湿婆爱神”-卡玛,化为灰烬后又再度复活的故事;左边则是刻画着”黑天神”,也就是战神-克里希纳杀死暴君甘刹的事迹,还有”诸神之王”-因陀罗骑着三头大象,降下甘霖、解除民间干旱的情形。





女皇宫采用高棉特有的红土建造,色彩极为艳丽。含大量水分的红土既便于运输、建筑,也利于雕刻复杂细腻的图案。而建筑建成后,经过风干,就变得异常坚硬,不易风化千年不坏。女皇宫的墙壁、立柱、门楣等建筑表面几乎完全被浮雕覆盖,没有一点空隙。女皇宫浮雕刀工流畅细腻,造型繁复圆润,线条纤巧柔美,色彩鲜艳妩媚,在所有吴哥浮雕中首屈一指,被誉为“吴哥艺术之钻”。


主庙上的刻画,则是取自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波罗多”的题材,是猴王-苏格发在摩罗王的帮助之下,杀死强敌巴林,进而取得王位的神话。
一幕幕的刻画,是国师雅那发哈拉和他弟弟,建造女皇宫最注重的意义;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印度教教义,而不是像一般的神庙,是为了标榜国王的功绩。



神庙中,这尊墙上面露微笑的美女,也是让人锁定目光的对象。这是人称东方蒙娜莉萨的缇娃妲女神,又叫做戴维女神,她可是万物之母的象征。有别于一般国王兴建的神庙,女皇宫以印度教教义为主轴,衍申出她特有的雕刻技巧、建筑风貌,进而在广大的吴哥奇迹中,以精致闻名、独树一格。在一千多年前,吴哥文明就能有这样经典的表现,实在不简单。说她是宗教的创作、也是文化的艺术,进步的速度,甚至远超过欧洲文艺复兴四百多年。




这整座神庙,总共有三层围墙来作区隔。最外围是参道,左右各有两间小庙;走道中央第二层的外侧,则是护城河;最里边一层,则是主要的T字型庙宇,而在她的前方,有着两间藏经阁。而这第二层城墙里,才是迷人的精神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