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来的炒股路线图

(2008-04-21 20:04:06)
标签:

股票

财经

短线

投资者

大盘

    在单边牛市里,实战操作很简单,只要你选择一只牛股在底部介入,之后坚定持有,在顶部及时出手,就会有很大收益.从操作角度来说,这叫学会长线持有价值投资,实际上就是一种捂股的操作策略.

    但在调整市,应讲求短线操作,以抢反弹博短差为主.这种操作策略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性的思路,对于被套一族来说,更具实战意义.今天本博回顾了一下近一年来的炒股路线图,主要谈调整市防御策略,以达到让网友全面了解本博操作理念的目的。

    很多网友认识本博是从5.30开始,当时提醒投资者及时离场之后,又在大盘下跌到底部时,坚定不让投资者割肉,直到6000点提示顶部来临,并在2007年10月17日提示清仓.这些操作都有实盘为证,投资者如果有时间或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以前的博文.

    在提示网友成功逃顶之后,因有些网友过于贪心,没有及时出手.出于帮助网友的目的,当时就带领大家一起做短线,从顶部一直做到4800点.在做短线之前,强调逃顶之后要用利润进行操作.轻仓参与博短差,这是短线的一条原则.从开始至今都是按照这个策略进行的.一直看这个博客的网友,都知道这些,后来的网友可能不知道或者不会炒短线,因而对整个操作过程不是太理解,甚至是曲解.

    大盘从6124点下探到4800点之后,经过一个二次探底过程,又开始了一波上涨行情.当时本博就在行情启动时也就是在去年12月19提出了反转的观点,之后大盘上涨800多点,直至5522点.这一段时间的操作,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至于这一段是反弹还是反转,相信懂点技术的人都应该得出正确结论,多头排列上涨800多点,时间一个多月的行情与反弹几天的行情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到大盘到5522点以后,因个人过于乐观,在2007年1月15日没有提示大家离场,这是一次失误.但在次日就及时提示肩部到来,让大家注意风险.有些网友说本人是个死多头,实际上没有系统看这个博客.本博的整个操作思路是连惯的,断章取义肯定会有误解.之后大盘一路下跌至今,本博也是一直提示大家做短线至今.其间提出不轻易割肉的观点,有投资者就望文生意,认为是死抱不动.其实当时文章说得很明白,大跌时不割肉,反弹才出货.在整个大盘调整过程中,由于投资者的操作水平和投资理念的不同,提示的很多做法包括如何判断拐点,如何抄底,如何看压力位阻力位以及及时出手等等,有的投资者操作的非常好,有的效果不好,这是本博后来才认识到的一个问题:讲得明白投资者不会操作反而起反作用。包括在操作过程中提到的短线底部,很多投资者都当成大底来看待,这实际上还是炒股基础的问题。

    这一波调整,在投资者最恐慌的时候,本博总是给大家信心,这也成为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攻击的依据,叫死不悔改做多头.其实,这是不明白调整市短线防御的真正含义。从5522点至今,不包括解盘中T+0的提示,几次比较好有代表性的反弹,都给投资者及时进行了提醒.如今年1月22日第二根大阴线、2月26日那根阴线、3月20日挖坑、4月2日以及上周五大跌,都给投资者提示了短线机会,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整个短线操作,依然多次提示轻仓博反弹,是不动用本金条件下的一种防御策略。其实大盘指数的调整,并不影响个股机会的炒作,短线操作的好,不但可以达到降低成本解套的目的,甚至于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象上面提到的几次反弹,都有20%以上的收益机会,这个大家都清楚,回顾一下就能明白。

    当然,整个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失误,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不是神,在股市里就不可能不出错。对于本博失误的地方,也请大家多批评多谅解。之所以说上面这些,是对本博操作一年来路线图的一个总结,以减少大家不必要的误会。实际上很多投资者之所以被套很深,很被动,并不是提示的操作策略不成功,而是这些投资者仍存在单边思维,在没有及时逃顶和止损的情况下,满仓而又不会短线操作进行自救,因此越套越深。

    大盘此轮调整,5522点那个下跌初期判断以短线调整其实并没有错,只是后来突发利空一个接着一个,加上恶意唱空和打压,才使大盘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股市,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测的。

    总结本博一年多的炒股路线图,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投资者对本博的炒股思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有时间本博将发贴与大家探讨调整市的几大实战误区,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