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价拐点论”的最大受害者是谁?

(2007-10-31 23:57:35)
标签:

房产/置业

房价

拐点

调控

大众

受害者

徽湖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形容当今中国的房地产非常贴切:“房地产业曾经像太阳一样充满了希望。不过,即使是太阳也有落山的那一天。”近几年随着房地产业在全国各地的快速发展,相关产业带动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GDP增加了、市容环境改善城市漂亮了、人民居住水平提高了。房地产行业做出的这些贡献,是谁都不可抹杀的。

 

  可是现在这颗让人充满希望的“太阳”,无论是舆论媒体,还是社会大众,大家无时不刻希望他尽早落山,坠入黑暗深渊。翻开报刊杂志,打开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充斥眼中的全是:“中国房地产泡沫即将崩溃、房价拐点将现、房地产宏观调控将致开发商死地、中国房地产的冬天即将来临”等等,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劲头。

 

  在这里大众讨论最多的就是中国的房价拐点何时到来的问题。众说纷纭,有说已经到了的,有说明年二季度的,有说奥运会后肯定降的。确实,近年来房价暴涨让中国的房价收入比畸高,让很多没有买房的人身受其害,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了伤害,引起了不少人的严重不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交汇点。

 

  所以,现在大多数人期盼房价拐点快点到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里我必须说明的是:在05年国八条出台的时候,人们大呼房价拐点将现;06年国六条出台后发生过同样如此的情况。那么那些相信房价拐点将现的人们得到了什么好处呢?除了房价一日高似一日,住房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远,晚一年买房,多付出十年的努力之外,大众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进入07年以后,当人们纷纷醒悟过来去抢购房屋的时候,房价已经“高处不胜寒”。其中没有买房的酸楚和委屈我想只有这些人能够真正体味。

 

  进入10月份以来,在央行提高首付、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紧缩“土地”和“银根”,市场因而产生短期波动的背景下。有一些专家学者据此而推断出房价拐点将现、房产泡沫整治即将开始的论断。实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千万要记得,国家和相关部门在每一项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之前都派专项人士出来解释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目的。每次解释和说明都高度一致:国家出台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抑制投资增速,防止房价快速上涨。

 

  国家所说的维持市场健康发展、防止房价快速上涨,绝对不是打压市场,更不是让房价停止增长。这里问一问专家学者们,你们所说的拐点即将到来有什么理由?中国房地产在未来5年,如果政府不出台强硬“硬着落”的行政措施,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升值、市场严重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房价能下跌吗?

 

  今日一则新闻值得大家去思考新闻背后蕴藏的深刻意义。根据新华网发布的消息:波士顿咨询公司30日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拥有百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已经从01年的12.4万上升到06年年底的31万,跃居全球第5。这个消息告诉我们,那就是在中国富人越来越多,富人增多则意味着在未来有越来越多的高档住房需求,如果这其中有10%的人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选择购房,在强劲需求支撑下,房价能下降吗?还有一点,如果谁对这些富人的发家之路做一个研究的话,这其中肯定有很多人是因为购买房产,随着房产价值的迅速增加,这些人的财富才会得以快速攀升的。这就告诉我们,中国这些新贵家庭虽然只占中国家庭总量的千分之一,但是却掌握了全国44.4%财富的人们是感谢房地产行业的,最起码这少数人是绝对不希望房价下跌的,你说未来中国房价会跌吗?可能有人会说群众的呼声也很重要,但是你要记得,中央政治局就那几个人,但是他们决定了中国的整个未来。

 

  说到现在,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某些经济学家和学者甚至投资者现在高呼中国房地产价格充满泡沫、市场即将崩溃、房价拐点即将到来是别有用心的。说严重点,其高呼背后蕴藏了巨大的“阴谋”。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国外企业、外资机构、国内投资者进入房地产市场前先打压市场,让市场降温,以谋取巨大利润。

 

  下面的这些场面我相信熟悉房地产的人肯定不会陌生:外资机构一边发文警告全球投资者宣称中国房产泡沫严重,即将崩溃;一边在中国境内大肆购买高档写字楼、商业、高档公寓;某些专家学者一边号召大众暂时不要买房,一边却大量买进物业,频繁转手谋取暴利;

 

  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其实不仅仅存在于房地产,在股票市场及任何其他投资类市场,言行不一致、正话反说等现象比比皆是。你如果是股民,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可怜普通大众被房价嘲弄,还要被“专家”愚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