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佛修道有一定成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2007-07-06 01:38:59)
标签: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文化休闲

心理命理

哲学

教育

超越

解脱

寓言

武当山

生活

分类: 杂谈妄论

学佛修道成就后是什么样情形?

  学佛修道有一定成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学佛修道有一定成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这件事情似乎很难给人介绍,老人觉得借用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许能使人有些许体会。
  郁若兮魂的BLOG有一篇介绍潜在抑制症的文章, 似乎可以借用介绍成道的境界。作为尝试,下面在引用这篇文章的段落中,老人用红字对比说明成道的境界及相关的一些问题,见教于各位朋友。
  注释1、在“性命人生——菩萨境界面面观”一文中,我们有说:老人觉得“窥见了大道奥秘”就是“达成最后的觉悟”,“还没有充分”的意思是不能持续觉悟,时而退转。因此,真正“持续觉悟”了也就无所谓“觉悟”和“不觉”了,前面说道的“学佛修道有一定成就”和“成道的境界”应该在这个意义上统一起来。
  (原文)潜在抑制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通常人会把对自己没有直接作用的事物封闭在思考范围之外,而潜在抑制症患者会深度分解思考。比如,当患者看到一条路的时候,会迅速深度想到该条路通向什么方向,或者铺路时的情景。
  我们已经有多篇文章中说道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见“有缘的朋友,走啊,西方极乐世界走一遭!”、“明明是插你,为什么都是我在叫?”、“任何人可以亲证:武当山灵!”、“眼看着她自杀,你我他也没有办法!”、“博友们再也不需要投稿:有解决办法!”等),所以,当看到具体一事情能关联考虑到很多、乃至无穷的事情,从道理上说是很好的,也是人所应该的追求。但是,“通常人会把对自己没有直接作用的事物封闭在思考范围之外”,太遗憾了,而“深度分解思考”却被我们视为“潜在抑制症患者”。
  注释2:人类世界中,只要你和大多数人不一致,就被视为“病态”,佛经中说“众生颠倒”当然不仅仅是如此意义,但是,即便从这个意义上看也不无道理吧?另外一方面看,学佛修道目的在于启发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说话办事和社会的现行伦理道德、法律法规不是超越而是“不一致”,那么他/她一定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和敬仰,菩萨何谈“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抛过来的爱总能接得住”、“妻子面前是丈夫,情人面前是情人……”从而“游戏人间,在在处处是家乡!”满足自利利人“善巧方便改变社会风气”的情怀呢?
  注释3:“没有直接作用”这个定语是什么意思?谁来认定哪些是“有直接作用”而哪些是“没有直接作用”?我们都知道“全息论”,即便是对自己,因为事物有着普遍联系性,任何事情都是有作用的,关键在于我们认识或不认识。
  注释4:什么是“直接”?勤俭持家、劳动致富和贪污受贿、偷盗抢劫怎么比较“直接”?做事还有没有底限,回想生活中种种,为了更“直接”,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可见我们的文化已经衰落到了什么程度!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逐渐地焦虑、烦恼而暴躁、更加地急功近利了,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在《武当山说什么》之“玄岳门”和“复真观”有说,深层次地说当然是因为我们的心量不够、智慧不开、没有明心见性。无限心量、智慧通透、明心见性在终极上说当然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因此是无戒无定无慧的境界,但是对于无明中的我们确实需要戒来保护,所以在不能自肯的情形下,不论你有多么的“长久眼光”一定要守戒啊。一个能力没有成长的小孩子,无论怎么有天分也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方得以成长不至于毁灭!(了解戒的情形可以参照阅读《武当山说什么》之“元和观”)
  (原文)由于潜在抑制症会引发患者的一系列幻想,想象内容的纵深程度非常之大,低于平均智商或年纪偏小的患者因为无法承受这种想象程度,而引发精神分裂,但平均智商以上或成年人患者则可以控制想象内容的纵深程度,而会成为一个极富创造性的人,几近于天才。
  我们可以承认“无法承受这种想象程度”可能“引发精神分裂”,但是,凭什么说“几近于天才”的“极富创造性的人”是因为“可以控制想象内容的纵深程度”?事实上,成道之人的这个“纵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无限,只是和我们一般人思维联想有一点区别,那就是成道之人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可以方便称为“感应”。那个“结果”是整个时空的一切条件所需要、所成就的最佳结果,当然,也可能是我们的认识所不能接受的结果,大概因为我们的认识只能接触有限的条件吧。
  生活中我们也可能有这样的经验,有很多情况紧急的时候,我们会不假思索作出应对,而事后看,当时的反应确实是综合方方面面的最佳行为,甚至是我们平时思想所不可能想到的结果或办法。
  注释5:“极富创造性的人”恰恰是不控制“想象内容的纵深程度”,而所以没有“引发精神分裂”是因为受到自己心量的自然限制,而这个限制不是人思维所能够控制。心量这个话题在《武当山说什么》之“紫霄宫”谈过,学佛修道终极的成就一定是无限地拓展了心量。当然,无限心量也就不能再称谓心量了,不过我们完全可以体会,拓展心量的修行是我们有限心量中的思想所不能完全认识和理解的事情。在这样情形下,不明白还要坚定地执行,因此有一些道理的认知和对老师的信任就起到重要的作用,所谓“信乃功德母”。再者,即便能按老师的教导执行,你所谓的老师教导还是你有限的心量里的思想所认识、接受的教导,怎么可能一定是老师的教导呢?因此,我们要近亲老师、重视反馈,所谓“要想会跟老师睡”就是这个意义。
  (原文)潜在抑制症患者由于想象内容的庞大,以及不断的扩张,而关心所有细小的事情,从邻居的生活,到世界政局的变化;从药品的化学结构,到建筑的结构。这会让体质差一些的患者引发精神衰弱等疾病。
  南非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造成美洲的一次飓风(蝴蝶效应),“邻居的生活”、“世界政局”……“药品的化学结构”、“建筑的结构”当然都相互关联,所以“不断的扩张”的“想象”、“内容的庞大”不是坏事。但是,“这会让体质差一些的患者引发精神衰弱等疾病”值得人们注意(修佛一得北大未名居士拾梦人等朋友不能不重视啊!),这也许是一些不注意养生的思想者身体虚弱的原因吧。
  注释6:在《武当山说什么》之“纯阳宫”说过“走火入魔”这个话题,学佛修道到一定境界可能“走火入魔”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些启示,“性命双修”的提出乃至道家重视养生是不是也与此有关呢?佛道注重“定力”的培养应该说不仅仅为了打开“想象”“扩张”的“度”,还在于使人能够承受这个“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研究佛道教理而不习“定”恐怕不是正道,戒定慧三位一体不能偏废啊,学佛修道的朋友难道不应该惊醒吗?(体会这里的意思最好阅读过“性命人生——菩萨境界面面观”)
  注释7:相关的话题无穷无尽,文章够长了,我们到此打住,切听以后分解。朋友们看了这篇文章千万不要误会,老人没有悟道,更不知各位菩萨境界,这里乱议妄论只为文章。
  出于尊重和为了有兴趣的朋友们阅读方便,原文中比较专业的部分也可能有利于理解上面的内容,老人下面全文照引。
 
  低危抑郁症(也叫潜在抑制症)    Low    Latent    Inhibition
  Low Latent Inhibition,是2003年由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专家共同发现的,论文发表于该年九月份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性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有些人天生就对环境刺激特别敏感,能产生更广阔的思维,并比普通人容易在更短的时间内接收并处理更多更综合的信息。
  按照我对人类大脑力量的认识,人的大脑每时每刻都接受很多很多的信息,可是并不是每一样信息都能被意识接受,在潜意识中大脑会把一切与现在工作无关的信息过滤掉,这样的机制就是Latent Inhibition。这一机制保证了大脑不受到信息泛滥的影响。一旦这种机制被削弱,海量的信息就会占据整个大脑,占据整个working memory,如果人没有能力把所有的信息联系并处理,就很容易造成思绪紊乱,mental disorder.一句话,就是成为疯子;相反的,一旦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将信息处理了,产生的是难以估量的想像空间,令人难以致信的想像力。
  Low Latent Inhibition,更好的理解就是人类大脑latent inhibition机制的减弱,是低水平的latent inhibition
  low latent inhibition(潜在抑制症:低智商+低潜在抑制症=精神分裂;高智商+低潜在抑制症=天才)
  创造力与精神病有联系的生物学基础,创造性人士对环境刺激更为敏感。
  2003年9月30日多伦多大学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确认了创造力的一个生物学基础。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九月号的一项研究声称,创造性人士的脑似乎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更为敏感。其他人的脑通过一种叫做“潜在抑制”的过程则可能将一些刺激屏蔽在外,“潜在抑制”指的是动物无意识的将经验中与其需求无关的刺激忽略的能力。研究者通过心理测试证明创造性个体更可能拥有较低的潜在抑制。
  “这意味着创造性个体和环境中的额外信息流始终保持联系”,来自多伦多大学的作者皮若丹(Jordan Peterson)说:“普通人对物体分类后就把它忘了,即使该物体比他/她想的更复杂、更有趣。相反的,创造力人士总是对新的可能性更为敏感”。
  此前,科学家曾将无法屏蔽刺激与精神病(psychosis)联系起来。然而,皮和他的合作研究者——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讲师卡雪莉(Shelly Carson),以及哈佛大学博士生席旦尼(Daniel Higgins)——推测这对原创思考亦有贡献,尤其是与高智商综合起来时。他们对哈佛的本科生进行了潜在抑制测试,被列为有突出创造力的测试者——年龄在21岁以下,在某个创造性领域有不寻常的高分——得到潜在抑制低分的可能性是普通学生的七倍。并且推测这样的潜在抑制与高智力和良好的“工作记忆”——同时思考多件事情的能力——结合可能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皮说:“如果你对新信息、新想法更敏感,你最好能聪明地、谨慎地整理选择。如果你有50个想法,可能只有两三个是好的。你必须能够区别对待,否则你就让它们给淹没了”。
  “科学家长久以来都对疯狂与创造之间看上去存在联系感到好奇”,卡说:“现在看来,很可能是较低的潜在抑制和非凡的灵活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让人更易患精神疾病,在另一些情况下让人更易取得创造性成果。”例如,在像是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早期,通常伴有深刻洞察的感觉、神秘知识与宗教体验,这时发生的化学变化使潜在抑制消失。
  “我们对这些研究的结果非常兴奋”,皮说:“看来似乎我们不仅确认了创造力的一个生物学基础,更在破解由来已久的秘密——天才、疯狂与感知之门的联系——的道路上前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