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邱华栋:以外来者眼光打量都市变化

(2017-11-15 20:57:02)
标签:

作家

邱华栋

以外来者眼光

打量都市变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类: 自由典藏
邱华栋:以外来者眼光打量都市变化

以外来者眼光打量都市变化



作者:邱华栋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1月15日第7版





   每个人和北京关系不一样,有时间差。我是199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在北京市经信委工作一年,后来当记者。我作为外来者,经历了北京上世纪90年代巨大的变化。看到北京从传统的城市迅速变成国际化大都市。比如三里屯开始出现酒吧,我在那里待着,一边喝各种酒,一边写各种稿子,一天晚上可以写10篇。比如《男孩女孩》、《苏姗娜迪厅》等,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刚冒出来的,我对这些比较感兴趣。

  我来的时候北京只有1100万人,2015年,北京是2200万人,翻了一番,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伟大,里边蕴含很多故事。对我自己的写作来说,一开始更多写意象,用夸张、荒诞的方法,写年轻人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迷惘感、漂泊感,有一些京漂感觉。

  我关心的主要是北京新型的中产阶级以及文化白领,几部长篇小说都跟这些人有关。比如1993年到1995年大量采访来北京的流浪艺术家,他们有的住在公交车下边,有的连续一个星期吃白菜帮子。到2000年奥运会前后,再问他们今年卖几幅画?卖10幅,挣4000万元。所以我在23岁时写过一个长篇,是关于流浪艺术家追寻梦想的,我和北京的这种关系,就是新北京在我的眼前不断成长。

  从文学史上看,大作家都跟伟大的城市有联系。中俄《十月》杂志合作,让中国比较好的作家写北京,俄罗斯作家写莫斯科,形成首都和首都之间的呼应,很有价值。在文学史上像詹姆斯·乔伊斯和都柏林,安德列·别雷和彼得堡,保罗·奥斯特跟纽约,都有密切的关系。保罗·奥斯特写的《玻璃城》纽约三部曲写得太漂亮了,当然,这是一个讨巧的做法。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个北京,我们的写作共同构成北京这个伟大城市的书写,汇聚出关于北京的多重影像、多重记忆、多重审美。作为北京作家,我感到多么幸福,我想紧紧拥抱这座北京城市,喊一声:“我就在这里待着了。”

邱华栋:以外来者眼光打量都市变化

关注《好看评论》微信公众号请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