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界定

标签:
文学聚焦散文的界定人民日报海外版 |
分类: 自由典藏 |

散文的界定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1月15日第7版
主持人: 杨
鸥(人民日报记者)
对话人:
王兆胜(学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文学部主任)
何
平(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江
岚(加拿大籍华文作家,美国巴德文理学院助理教授)
创造并坚守动态的、弹性的美学规范
主持人:
王兆胜:散文的界定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中国古代的文章,那是大散文概念,是指除了韵文皆可称谓的散文。二是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散文,是纯化的散文概念,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个文学体式。后来,有人提出“美文”,以后又有人提出“艺术散文”,是将西方意义的现代散文进一步窄化,赋予了其更多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审美内容。贾平凹等人提出“大散文”,余秋雨创新“大文化散文”,是希望散文摆脱“美文”“艺术散文”之“小”,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又与中国古代的“文章”之“大散文”概念有别,它远无其文体之博杂和丰富。总之,散文文体的界定在当下之所以较为混乱,歧义颇多,主要是因为对古今中外“散文”概念的认识不足。我赞成林非先生对散文的界定:它既是广义的,可容纳更多的文化与文体,避免过于窄化的误区;又是狭义的,可强化其文学性、艺术性和审美性。我要补充的是:其一,跨文体写作时不能越界,要保持散文的体性不受异化;其二,广义散文与狭义散文既有其边界,又有互相借鉴和融通的必要。因为只有这样,散文文体才不至于简单地用古代文章来规范现代散文,也不会用美文去要求“大散文”甚至“大文化散文”。
何
江
在文学家族中,最早出现的文体是诗歌,对客观世界有基本的“感兴”就有诗歌。散文的创作,既需要包括“感兴”在内的形象思维能力,更需要反复审视、不断体味客观世界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对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成为散文这种文体的艺术功能和审美取向的原初基因。
主持人:
何
王兆胜:贾平凹提出“大散文”,是针对散文越走越窄,尤其是杨朔式散文成为一种难以逾越的模式时,其价值意义得以彰显。但要避免对于“大散文”的误解:一是大散文不等于中国古代的“文章”,它的文体特征仍是现代散文。二是大散文不一定要将篇幅变成长文,短小篇幅的散文同样可成为大散文,难道说《秋声赋》和《岳阳楼记》不是大散文?因此,在我的理解,“大散文”主要不是指篇幅长,而是指文化含量、精神高度和天地境界。
散文的高度是一个时代精神的高度
主持人:判断散文优劣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
何
王兆胜:严格意义上说,判断散文的优劣没有固定标准,因为古今中外任何标准都带有自己的框子和模式,甚至不可避免含了偏见。如果说一定要有标准,那就是散文要有品位、境界高、能垫高美好的人生。好散文应该能撼动读者的灵魂,并由此引起深长的思考,获得美的享受,一如在深山幽谷中看到天空悠悠流动的白云。
江
主持人:散文是否应该吸纳小说、诗歌等其他文体的元素,打破传统散文短小精悍、形散神不散的创作模式?
江
王兆胜:散文可以吸收其他文体的长处,如从诗歌中吸收诗意、从小说中汲取故事性和艺术性,从戏剧中得到在场感。不过,要避免文体的跨界和越位,尤其不能让其他文体拆除散文的边界,造成散文的异化。如杨朔的“将散文当诗”写一面带来散文的诗性,一面又带来散文的不自然和情感的虚饰。还有余光中的散文,其败笔之一就是将太多的诗性注入散文,从而导致散文的夸大炫张、滑脱不实、情感泛滥。因为优秀散文最高的境界是自然,是一种不加粉饰而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心灵的吟唱。
何
主持人:非虚构纪实作品是否应算散文?散文是否可以虚构?
王兆胜:非虚构纪实作品也是散文,但它不是美文、艺术散文,而是属于广义的大散文范畴。散文是可以虚构的,但要注意这个“虚构”主要指艺术虚构,而不是内容虚构,否则就会失去散文的真实性。关于散文的内容真实,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实有其事,即生活中曾经真实发生的人与事,即使细节不可能完全还原,也要保证主体内容的真实。二是情感真实,有的人与事不一定亲历,但情感必须真实,否则就不会感人。而艺术虚构是指通过想象、梦幻等手法更好地表现散文主题。目前,不少人用小说的虚构写散文,从而导致散文的失信、虚情和假意,也造成对散文的严重伤害。
何
主持人:当今散文界缺少什么?如何解决?
江
王兆胜:当前散文最缺乏的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过于沉溺于历史,与政治和时代疏离。二是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从而影响散文的品位和境界。三是受到“人的文学”观的深刻影响,忽略了对于万事万物的关注,更缺乏天地情怀和天地大道。四是碎片化写作成风,以至于形成散文文体的支离破碎。我认为未来散文要注重以下方面:第一,散文要关注时代尤其是社会重大转型变迁,成为时代和政治的敏锐的发音器;第二,散文必须辩证理解“人道”与“天道”、“人”与“物”的辩证关系,从而突破“人的文学”的局限;第三,散文需要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形散、神不散”观念,进入“形神凝聚、心散”的境地,即是说,散文之“散”并不落在“形”和“神”上,而应该表现在“心”上,是心灵的自由、自然、超然、放逸上。
何
世故、圆滑,中产阶级明哲保身的庸俗恶习正腐蚀着散文,许多作家避世、逃世,书写着新时代的贵族文学和山林文学。他们对现实失语,甚至连身体也睡着了。因此,当此时,在生活面前,我们需要不躲闪,不世故,简洁而坚硬地对现实亮出锋利的笔锋,也对自己亮出锋利的解剖刀。我们时代需要的正是来自散文沉着、稳健,富有道义、力量与担当的“声援”。
主持人:散文要继承传统的什么?要向西方学习什么?
王兆胜:散文要从传统中承继天地之道,特别要注意中国古人对于自然,包括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不了解物性和天地大道,散文家就写不好“人”,也不可能获得谦卑、包容、悲悯、旷达和深情。我们的散文还要向西方学习科学精神、现代意识以及知识谱系,从而使散文增强理性的光芒。当然,散文还应该在中西、传统与现代、古今之间形成新的融通、对话和再造,这样方有希望创造出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的天地至文。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