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中国侠文化教案 |
分类: 中国侠文化 |
一、侠
(一)韩非子对“侠”的三处描述
《八说》:“弃官宠交谓之有侠……有侠者,官职旷也……匹夫之私誉,人主之大败也。”
《八说》:“人臣肆意陈欲曰侠……下以受誉,上以得非。”
《五蠹》:“侠以武犯禁……群侠以私剑养……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而犯五官之禁。”
由此推导出来的侠的特征是:
基本立场——私义
基本性质——私剑
五点具体行为——行义、武勇、任誉、聚徒、犯禁
(二)《说文解字》里的侠
侠,俜也。
段注:“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或曰:‘任,气力也;侠,甹也。’按:侠之言夹也。夹者,持也。经传多假‘侠’为‘夹’,凡‘夹’皆用‘侠’。”
俜,使也。
段注:“《丂部》:甹,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甹。然则俜甹音义皆同。”
——侠:强横者——仗义行侠
——俜:轻财者——仗义疏财
(三)社会学意义上的汉代四类游侠人群
侠士——体制之外的武士,以及身在体制而悖逆体制的士,如“弃官宠交”者。
侠客——门客、食客,处于非皇权的依附地位的武士,即《史记· 孟尝君列传》“太史公曰”所说“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
侠少——“少年”与“恶少年”,如《史记·留侯世家》张良“聚少年百余人”、《汉书·酷吏传·尹赏》所记长安少年。
豪侠——豪强与侠的结合,如《后汉书·袁绍传》“论曰”:“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也即《天龙八部》慕容世家“王霸雄图”一类。
(四)总结
到汉末,中国游侠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其标志是:
1,正史体史书中,仅有《史记·游侠列传》、《汉书·游侠传》、《魏略·勇侠传》,其后游侠无传。
2,形成相对固定的游侠行为模式——结私交、疏财货、为豪雄、明恩仇、为暴豪、纵性情。
3,形成相对固定的游侠行为周期——社会非常稳定的“盛世”和社会非常不稳定的“易代之际”,游侠都尤其活跃。
4,正史记载的消弱与野史记载的增强,游侠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标志着“侠”由社会行为兴奋期进入文化行为兴奋期。
二、侠文化
(一)侠文化的四大支柱
游侠——侠文化的历史学层面。
游侠的历史发展与历史记载。
江湖——侠文化的社会学层面。
游侠的社会活动与社会背景。
武功——侠文化的特殊行为层面。
中国之侠的特殊行为方式与特殊道德追求。
武侠小说——侠文化的特殊审美层面。
中国之侠的特殊文学艺术表现。
(二)中国侠文化的研究方法
1,文化基因论——中国侠文化里包含了哪些文化基因,与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关系。
2,文化层次论——中国侠文化在中国文化层级结构中的地位。借鉴雷蒙·威廉斯的“三种文化定义”(理想的、文献的、社会的),侠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要从“感觉的结构”中寻找到“活生生的文化”同时也是“选择性传统的文化”。
3,历史结构论——借鉴布罗代尔的“整体史”理论,结构的历史(侠文化在中国总体历史中的位置及其抽象意义)、局势的历史(侠文化对具体历史时代的影响)、事件的历史(具体的游侠人物与游侠事件)。
三、侠文学
(一)游侠诗歌
(二)武侠小说
1,武侠小说的时代发展
2,武侠小说的文类特性
3,武侠小说的作家作品
4,武侠小说与新兴传媒
5,武侠小说与周边艺术
参考文献
1,韩云波.《韩非子》与战国游侠.四川大学学报,1994(3).
2,陈宝良.中国流氓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韩云波.《史记》与西汉前期游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3).
4,韩云波.《汉书》与西汉后期游侠.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1).
5,韩云波.论东汉和三国时期的游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2).
6,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