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侯孝贤

(2007-04-12 00:25:53)
标签:

认识电影

分类: 苏牧专栏文章

    如何看待、评价探索电影,一直是电影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北京电影学院,这种争论更是异常鲜明。有人推崇探索电影,认为探索电影是电影的良心,探索电影是电影艺术的精髓。甚至认为:探索电影才是“真正的电影”。也有人压根就瞧不起探索电影,对探索电影嗤之以鼻。十多年前,我们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一些记者描写电影院中放映探索电影的凄凉景象。他们对探索电影嬉笑怒骂,讽刺挖苦,冷嘲热讽。

    我认为:数量少、观众也少的探索片是电影艺术的尖兵。探索电影的作用是探索电影表现的手段和可能性,探索电影就是“阳春白雪”,它就是“为下个世纪的人拍的”(田壮壮语)。探索电影的作用是带动整个电影形态的前进和发展。

    包括对待侯孝贤的电影。到今天还有人批评侯孝贤的电影是阳春白雪。有人说,是侯孝贤的电影害了整个台湾电影。

                关于侯孝贤

    我看到这样一个统计:“我国内地对《悲情城市》的评论,往往只大谈其艺术性是如何的高妙,却鲜有人指出它在观赏性上的严重不足。实际上,只有电影节评委、电影圈专业人士和所谓的文化精英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看懂并喜爱该片。而绝大多数普通观众会觉得它节奏缓慢、沉闷乏味。不久前,笔者曾组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百多名三年级本科生观摩此片。结果是,影片才放映到一半,就不断有学生开始退场。最后,只剩下约50%的同学坚持看完了该片。此后不久,我校文学院的七位研究生,又慕名观看了此片,结果也大多大失所望。在经历过将近一个世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之后,中国的内地电影界终于认识到:真正优秀的电影应该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缺一不可。以这个标准来看,《悲情城市》恐怕称不上‘三性’并重的佳作。” 1

    看了这个统计,我很难过。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们已经是光荣的21世纪的公民。可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境界还是那样的可怜和可笑。

    世界是多样化的,电影也是多样化的。电影怎么可能只是一种。就像电影不能只是《悲情城市》一样,电影又怎么可能都是简单地让人们娱乐消费的。

    就像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人,这其中包括异性。我们和这些人的关系各种各样。但是,其中有一种是激动人心、铭心刻骨的。我们管它叫做“爱情”。

     电影不能都是“三性”并重的。这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爱情。

    “有一种电影是会进入人的生命的。”

    这种电影给我们的不是消遣和娱乐。它会强烈地撞击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深深震撼,让我们深深思索,让我们永记不忘。这种电影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其实,侯孝贤的电影已经不能用探索电影来涵盖。如同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一样。我想称之为:

    “生命电影”。

    生命电影使我们活得沉重,活得辛苦,活得累。但是,生命电影使我们审视我们的生命。生命电影使我们的生命活得充实,活得有力量。生命电影是我们生命过程中的知己和朋友。中国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侯孝贤的电影、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尽管很多人未必能够欣赏。但是,对于能够欣赏它的人来讲,就是那种“得一足矣”的“知己”。

    我同意作家阿城对侯孝贤的评价:“与侯孝贤的第一面竟是看不清面目。互相问候,我当下即辨出《童年往事》的画外音就是孝贤的声音。到得亮处,孝贤是个小个子,直细的头发扇在头上,眼睛亮,有血丝,精力透支又随时有精力。孝贤很温和,但我晓得民间镇得住场面的常常是小个子,好像四川的出了人命,魁伟且相貌堂堂者分开众人,出来的袍哥却是个小个子,三言两语就把事情摆平了。孝贤的电影语法是中国诗,此所以孝贤的电影无疑是中国电影,认真讲,他又是第一人,且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没有第二个中国导演这样拍电影。2

    在侯孝贤的一部影片中有一个固定机位、低平角拍摄的长镜头。直到今天,每当想起这个镜头,我心中仍会阵阵感动。

    镜头的主人公是一个十二、三的少年,少年懒懒地坐在木质房屋的走廊中。镜头采用该少年的主观视线拍摄,景别是小全。少年目光呆呆地看着走廊,景深是打开的通向院子的门。这期间,一个成熟的女子(主人公的嫂子)在镜头的前景不断地走来走去。镜头构图的取景范围是从嫂子的胸部到嫂子裙子下面白皙的双腿。构图中没有嫂子的头和脸。

    开始看这个镜头的时候,我有些不解,甚至觉得有些沉闷。看着看着,我突然心头一热。我倏然想起了我在象影片主人公那个年龄的时候,作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我看女性的视角和心理。

    这是一个少年看女性的视角。

    对于一个处在生理、心理觉醒期的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的少年来讲,首先,成熟女性比少年女性更有魅力。其次,在看女性的角度上,女性的脸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女性性别特征明显的胸部。换句话讲:那个年龄阶段的男孩看女性,他们还不懂得欣赏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立的女性的美,他们注重的是作为整体的女性的特征。当然,还有一层意味,就是那个年龄阶段的男孩看女性,他们还不能分开女性美和母亲美,或者说,女性美和母亲美是叠在一起的。

    这个例证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讲,意义重大。侯孝贤回忆他的少年,表达他少年时期的生命感受,侯孝贤所选择的已经不是“事件”和“细节”。实际上,侯孝贤已经放弃了那些外部特征明显的、适合于各种叙事艺术门类(文学、戏剧、电影等等)的戏剧化的“事件”和“细节”。而采用了电影艺术独有的电影的长镜头、电影摄影机的机位、电影摄影机的角度等等。换句话讲,侯孝贤回忆童年、回忆往事,已经穿越了事件和细节,而达到了摄影机的机位、角度和长镜头。

    而这才是电影。这样的电影,才会如此有力量。

 

                             ——摘自《荣誉》修订版



1 :孙慰川《论侯孝贤的得与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4期,58页

2 :阿城《且说侯孝贤》 《今天》1992年2期

 

 

几篇链接:

姜文与侯孝贤

侯孝贤的《好男好女》

《荣誉》送侯孝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