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汪渝房地产行销坐销创新营销房产 |
分类: 地产渝言 |
引子
在路上,你会接到小蜜蜂派发的楼盘宣传单子。
手机滴滴响,短信来了,你会接收到楼盘的讯息。
未知号码的电话,有人在向你推荐楼盘。
你会收到“半熟悉”人的邀请,参加莫名的饭局,楼盘的推介会。
你会得到邀请,参加海边某楼盘的看房游。
每天的微信公众账号在传播楼盘。
微博中那些热烈的,创意楼盘广告。
……
当一切新的传播方式出现时,其实在告诉我们房地产不止是在售楼处里面买卖,有人的地方就有买卖,房地产已经从传统的坐销,开启了行销的路子,双引擎驱动房子销售,无处不在,无可躲避。
坐销是个传奇
做地产营销的人,大部分都做过销售。我依稀就得,坐在前台,按照顺序接待客户、接听电话,所以那时也说,房子卖得好坏跟运气有关。但是那种偶然的排序,在一段时间之后,还得靠谈客的能力,逼定的技巧。
最早的时候,我们是用施工蓝图卖房,贴在墙上,告诉你户型是这样的,价格是怎么样的,喜欢就买,置业顾问(那时候还是叫业务员)只是在做办理手续而已,技巧无从谈起,因为那时是销售,而不是营销。
后来,有了整体沙盘和户型沙盘,通过模型,让客户感觉到将来的园区是怎么样的,也慢慢学会的逼客户成交,因为除了基本工资还有奖金。
再后来,随着众多的开发商进入房地产市场,地产的营销概念从香港、台湾进入到深圳,然后蔓延全国,地产开始打广告了,基本上的模式就是报纸广告一打,戏就开始了,客户就上门来看沙盘,然后交钱,当时对蓄客,对交易氛围的营造还是很少的,就是告知你在什么地方有房子卖,赶紧来。
然后,我们提到了情景营销,也就是体验营销,做样板房,从搭建再到实体楼里面做;做景观示范区,从一小疙瘩到一大片。有泳池、有健身房、有会所。看得到,买得放心。同阶段,还有动漫篇,刚开始是2D的,再到戴眼镜看3D的,还有ipad看到所有房间等等销售道具都用上了。真是十八般武艺,一套接一套,目的就是让客户得到体验,而确定购买。
当然除了上述的道具之外,还有各种销售策略,先蓄客,交订金,根据客户的数量,进行排号选房,摇号选房,其中包括销控等手段,制造稀缺,这些都是逼定的手法。在楼市好的情况下,所有的工具自然会少一点。如果楼市不好,会整出不同的缘由,进行促销,什么节日、VIP、老客户、团购、清盘、保留房源等等,以促进客户购买。
二十多年的坐销,真是一个传奇,屡试好使,何须创新。
无奈的行销
所谓的坐销,就是在楼盘所在地,不用动,等客户上门。
所谓的行销,就是走出去,在客户地盘来推介项目,把客户带到项目。
行销成本高,行销道具少更需销售能力,行销无主场优势。既然如此不易,为什么还要行销,因为一点:现在是买方市场(极个别城市除外)。
2001年的时候,就干过一次“半行销”营销策略,当时楼盘偏郊区,冬天到了,大雪封路,即使打广告,客户上门量也很少,而且公司需要资金回笼,急需开盘。目的就是要吸引大量的客户,后来按照逆向思维,既然客户不来,那就到客户中去,于是在中心的一个超市租赁了一个店面,将售楼处摆放在那里进行蓄客,然后借用往返的看房车来回拉客户,意向不到得到了很好的成效。这其实就是终端的位移,在别的行业销售,都是在异地销售,因为房地产的属性,不动产概念影响了我们拓展营销思维,稍微的改变得到了意外的惊喜。
为什么要行销?其实行销的本质就是扩大客户的渠道(通路)。你单一在售楼处,将售楼处的包装得再好(所有道具用上),所有的广告传播开,客户的来源渠道只有一个,看到广告的,都是线上的,没有线下的动作。同时,你也要考虑到,竞品也在做这些营销动作。在这个买方市场下,客户的选择机会很多,另外很多客户对房子的需求,其主动性的客源也在减少,需要我们去引导去创造新的需求,那么我们只有一条路,要想业绩好,离开售楼处,坐销行销双引擎,开出一篇新的画面。
其实房地产做行销的,最早的就是海南的那些项目,90年代末,一大堆房子积压在海南,加上海南的人口有限,刚性需求很少,其客户主要在岛外,只有走出来找客户。当时,在海南干地产的上海开发商到上海推销房子,北京的开发商到北京推销房子等等,然后逐步看哪里经济好就去哪里推介,主要的动作就是小型推介会、饭局营销、圈层营销、老带新等等手段。后来,地方政府出面,联合媒体,对当地的几个楼盘联合推介,包括联合参加一些内地城市的房交会,这些动作取得了一些效果。
后来,一些人看到了生意金,于是有了分销商,刚开始一些大家例如中原、世联、伟业等代理行接触这个还是比较少的,因为内地的生意都做不过来。主要是一些有人脉、有社会资源的人群,做起了这个生意。
这些的行销行为都是被逼的,所以说无奈的行销。
大腕地产商在告诉我们
说到行销,不得不提SOHO中国,从朋友口中了解到,当时的销售主要靠电话拓客,收集各类客户电话资源,每个置业顾问,每天必须打300通电话,邀约客户上门购房;还有到异地,内蒙、山西等资源城市,通过圈层营销,找一些老板过来购买。
还要提一下碧桂园(这里简单提一下,后续有时间,我会专门分析碧桂园的营销模式),可以看到碧桂园快速的业绩提升,今年进入千亿级军团,跟其销售模式是分不开的。一个项目的营销启动,就借用全国的碧桂园客户资源网,进行运输客源;同时在全国重要城市设置分展点,邀约客户,通过强劲的终端展示,只要把客户运输到案场,现场体验氛围,好性价比的价格,双利器必成交,但是不可抹除外拓团队的客户输送能力。
前面在“引子”中所提到的,那些行销动作,不止是小开发商的行为,一些大开发商包括万科、万达、恒大、龙湖等等,都在进行着类似的行销行为。
这些都在说明,单一的坐销行为,其竞争力在逐步减弱,只有启动双引擎,坐销行销双管齐下,才可能提升自身项目的营销力。
简单说说行销的一些动作
先说一下分展点。随着城市的开发,现在的一些大项目基本上都在偏郊区,或者新区,交通都不是很便利,在市内好的地段,在商场内、超市内、好的地段的门店,设置一些分展点,一是启动形象广告的宣传作用,二可以蓄积客户,为案场输送客源,多渠道蓄客,能为项目积累客源。不过要注意设置的地段、品牌包装、置业顾问接待客户素质、客户的输送等工作都要做细致。如果是全国性的大盘,例如旅游地产、投资类项目,可以在一线城市、资源型城市也设置几个,这些异地分展点,也可以衔接分销商资源,这些人员也可以管理和配合分销商展开工作。
关于分销商在前面讲到了,他的出现也是因为有此商机而出现的,一个开发商去开拓一个新市场,人生地不熟,没有客户资源,而且对当地的一些文化也不是很了解。此时可以借助分销商,虽然找分销商会增加成本,但是在刚开始对打开当地市场的确有帮助。如果为了减少成本,可以通过圈层营销,找到一些意见领袖,当然这些意见领袖也是需要支付一定成本的,无利不起早。
通过行销,走出去,还可以找一些投行,找一些基金公司,特别是一些投资性的产品,还是比较适合的,这也包括一些大客户的购买。当然,那些拼凑购买的大客户也算在内。还有包括一些俱乐部、企事业单位、银行、车友会等等,这些都是大客户,可以进行团购的洽谈,这样可以保证项目快速的回笼资金。
除了以上一些行销动作,还包括一些小的行销动作,例如:小蜜蜂派单拓客、电话拓客、饭局营销、圈层拓客、推介会、看房游等等行销动作。
我相信,营销就是多点思路多条渠道,扩大渠道,就能积累更多的客户,有大批客户在手,你就会拥有更大的主动权,那么业绩自然也会上升。在买方的市场下,拥有更多的买方,然后跟推售的数量一比较,或许成为了我们的卖方市场,主动权在握。
2013年即将过去,我相信,地产行销会让更多的开发商所接受,因为多条渠道没坏处!是不?2014年,让我们开启地产营销的坐销、行销双引擎,快速上路,大麦!
一气呵成,文字没校对,思路信马由缰,凑合着看吧。欢迎拍砖,并且补充,谢谢!
声明:纯个人观点,与所在公司、所做项目、所发布的媒体无关。
>>>欢迎盗版,严禁剽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