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媒体接二连三的报道很多相关贫困生的话题,要么是谁对他们的援助与支持,要么是谁与贫困生的合影留恋,要么是哪个贫困生与谁“反目”,要么是哪个贫困生因为什么所以什么......
然而当我们在一个大众的体系去讨论关于贫困生的问题时,我们是否想过贫困生心理的伤痛,是否想过他们自己也有话要说,可是在一个人心迥异的大环境,贫困生们又可以说些什么呢?
就像这个社会的受助者与施助者?抛开每个人的家庭出身,经济环境不说,难道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在某个时候不是平等的吗?难道贫困生又比普通学生少些什么吗?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把对别人帮助当做宣扬与标榜,因为我们都是人都得学会换位思维,都得学会尊重,这是最基本的,而不是说谁有多高贵,谁有多贫穷.
当我们在帮助别人时,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应该更低调,这种低调不是张扬,也不是向别人宣告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应该对这个国家社会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是在整体的群居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大家庭,没有谁比谁有多了不起,抛开个人奋斗以外,我们的人生中一样受着不同人的帮助,受过不同人的恩惠。知遇之恩,谁又能忘记?但是那只是感恩的心,我们没有必要把其当成一种装点自己的门面。
贫困生这个字眼,对很多拥有这个字眼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打击,就如湖南卫视里某个节目的换位,城市孩子去农村体验,农村孩子入住城市,在那短短一周的背后,也许这在二个孩子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只是他们体会的感受各不相同,这个节目的残酷性在于,当我们给别人一双用眼睛看世界的门时,又在瞬间关上了门。
而我们社会上有很多关于贫困生众说纷纭的故事,又何曾不是这个道理?温暖与真挚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情感,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最有默契的交流,可是我们没有必要把对别人的帮助当做是对我们自己的奖赏,那是对别人的不公平,同样是人,出生没有办法选择,但我们为何不选择自救呢?
当今中国高校贫困生最大的问题不是物质的贫困而是心理的贫瘠,他们也有他们的骄傲,他们也有他们的自豪感,他们也有关于自己的生活与欢乐,他们也有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忧伤。当我们想着用物质去帮助他们的时候,我们可否用心去听听他们是怎样想的,我们可否用心去感受一下他们?
贫困生里面很多同学都存在自卑感,就如周围不同同学的眼神与目光,里面包含的意义是多种的,不管哪个孩子是否优秀或者平庸,他们也有他们的骨气。
在我记忆中,我有个师兄就是贫困生,他每天吃2元钱的伙食费,靠在校门口跟别人加气为生,学习极其刻苦,每天早晨6点就起床跟学校打扫卫生,一月100元,他就靠这样的生活,每年都是一等奖学金,后来保送学校的研究生。
他真的很有骨气,他不希望别人帮他什么,他什么都靠自己,学校里的同学都知道他,都以他为荣,甚至很多老师都非常佩服这样的孩子,他是一个相当认真相当有责任感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认真踏实。
学校里没有一个同学会小看他,都以他为自己的座标,甚至他成了我们的旗帜与榜样,他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他是很榜的,记得当年他们那级毕业典礼的时候,他当场跟我们一个辅导员下跪,叫他母亲,而后又为我们唱了首歌《真心英雄》,当场好多同学都哭了,那场面一直在我脑海里定格了很多年,是那位师兄与辅导员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奋进,什么是包容。
我从来不觉得这个世界谁是真的贫瘠,高校里面谁是贫困生,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除了彼此尊重与包容以外,还得感知对方的感受,当我们受助于人的时候,我们还得探明别人能否接受?谁是谁的上帝,谁有多了不起?
一个人的人格与自尊是最容易受到刺激,也最敏感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以自我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特别是受帮助者,他们是敏感而脆弱的,这种心理除了环境因素以外,还有整个大环境的渲染。
就如有的人喜欢拿别人的贫困说事一样,谁是贫困生?有时贫困的反而是援助别人的哪个人。不要以为有钱就可以回馈给别人什么,希望别人记住你什么,人都是有自尊的,我讨厌那种自我宣扬与标榜拿着鸡毛当功绩的人。什么事情都需要在一个平等和谐的平台里给予或接受,不然到时大家都会觉得难堪。
贫困生贫瘠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的压力,环境的压力,还有更多各种不同的压力,我们更应该尊重与关心他们,而不是谁是该感恩的,谁是该接受恩惠的,假如你把对别人的恩惠,当做是对你自己的奖赏,那么你也不过如此,只能说你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贫困生。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永远是心灵,假如我们的心灵是丰厚的多彩的,那么我们即使贫困也依然会有一种乐观的态度看待人间的大悲大喜。尊重与被尊重都是相互的,我尊重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学生。
如果我经济更好些,我会在我能力范围内,为高校的那群孩子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我会让他们用自己的勤奋为自己赢取厚重的物质,我会用机会告诉他们,在生存与选择面前人人平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谁也不是贫困生,谁都是有追求有能力的人。
作者:海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