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王建平学读《道德经》之四

(2007-08-16 10:12:05)
标签:

学习公社

文化

感悟随笔

解读

《道德经》

庄子

先秦文学

本文被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博导推荐!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王建平学读《道德经》之四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u,读悟)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恒(常)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
 
 
解读: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这就有了丑;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事情就显露出来了),这就有了恶。 

  有和无在相互对立中得以产生,难和易在相互对应中得以形成,长和短在相互比较中得以显现,高和下在相互依赖中得以互相补充,音和声在相互应和中得以区分,前和后在相互对比中得以出现----这是永恒不变的。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对待世事,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已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建平之我见: 

 

    本章提出了老子哲学思想的两个重要命题。

    前一部分鲜明集中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他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并初步揭示出矛盾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失去。他罗列出八对相互对立的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用以说明相互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事物都与自己的对立面同时存在,确认对立统一思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后一部分提倡"无为"和"不争",这一观点在老子《道德经》里出现过多次,也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任凭事物发展顺应发展规律,成功之后也不居为已功,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