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先秦文学庄子《道德经》解读 |
本文被新浪博客推荐至文化读书首页
前言
王建平
自今日起,本人将对《道德经》理解发表一些拙见,不少章节可能带有个人主观意识,与各位名家根本无可比之处,所以敬请各位博友不要与之相题并论。也请各位研究先秦文学的学者高人见谅。本人决无亵渎古圣先贤之意,只是乱谈,且莫当真。
老子和其他先秦时期的古圣先贤们一样,终其一生,上下求索,不断寻求构建超越生命、超越时空的精神家园。其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对于老子和《道德经》的研究和解读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版本也不尽相同,但要义无差。本人之学读理解粗且浅,有白话直译之嫌,好在已有言在先,也就大言不惭了。
《道德经》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读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孔子曾向其问"礼",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人(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后因周王室衰弱和不断的内乱,弃官归隐,跨青牛而去。行到函谷关时,被守关的关尹留下,关尹知道老子是旷世高人,非要他写点东西才放老子过关,老子应关尹的请求,在函谷关写就此书,即《道德经》。
《道德经》全书共分八十一章,原分上下两篇,上篇以“道”字开篇,所以叫《道经》,下篇以“德”字开篇,所以叫《德经》合称《道德经》。全书虽然只有5000余字,但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书中,老子以独特的视角,研究和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真。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概念,阐述了最早的“相对论”,他指出,任何事情都与自己的对立面同时存在,确认对立统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老子主张人、事要遵守自然规律,行军作战,齐家治国同要也要遵守规律。老子叫人向善,要“上善若水”,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是“道”的最好体现等等。
本人之学读,并非按部就班,按章顺节的来,读到哪章算哪章,自己感受深的可能多谈点,自己不甚理解的可能就少说几句。也肯请各位老师斧正。
知病无病
王建平学读《道德经》之一
原文: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解读:
知道却以为自己无知,这才是最好最高明的;不知道却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这是一种病态呀。人只有知道这种病态是一种病,那才不会有毛病。圣人或懂得“道”的人,之所以没有这种毛病,那是因为他们能够把这种不懂装懂的毛病看作是病,所以他们没有毛病。
建平之我见:
老子这在一章里主要讲的是自我修养之道。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理相同,老子认为,那些自以为是,不懂装懂的人是一种病态的人。对于这些人,老子不以为然。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可贵的,就是在今天也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前一篇:国外幽默风趣的交通违规处罚